时间:2023年10月13日
参加人员:丁晓莉、李欣易、程显娜、李娟、杨银帆、于小倩、孙美君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中心发言人:刘秀东
一:活动讨论
识字:三年级学生有拼音回生现象,尤其是iu、ui、un等容易混淆的韵母
①可以通过拼读“魂、酒”的音节,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苏”是平舌音,“兄”是后鼻音,教师不仅要在初读时关注学生是否读准了这些生字的读音,还应在进一步的读文交流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正音。“牧”是本课生字,在正文中标注了拼音,为避免重复,作者名中的“牧”字就没有注音。
②识记“牧”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对“牧童”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牧”的偏旁“牛”,了解“牧童”就是放牛的孩子。“屠、苏、魂”可以组成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比如,“屠”可以组成“屠杀、屠刀”,“苏”可以组成“苏醒、复苏”,“魂”可以组成“灵魂、鬼魂”。
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有九个,其中“爆、魂、酒、何、独、佳、插”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则是左右同宽的字。
①写字教学可以有机地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比如,在引导理解“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时,让学生借助注释说说“旧符”指的是什么,并适时板书“符”,板反书时可让学生观察写好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②在理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时,结合对“牧童”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牛”做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再通过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发现“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理解运用本课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个注释,了解这几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这几首诗的大致内容。
①教学每一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古诗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这一问题进行阅读,边读边思,把握古诗内容。
②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诗句是感受古诗描绘的节日气氛、描述古诗涉及的节日风俗习惯的基础。课文中对有些字词作了注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③诗句中还有一些字词没有注释,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了解它有哪些解释,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选择适切的解释。比如,《元日》中“一岁除”的“除”;《清明》中“欲断魂”的“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
④借助图画理解诗句的意思。古诗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这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比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一句就省略了主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出示正月初一清晨,每家每户在自家门前挂新桃符的图画。借助图画,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是谁在“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谁“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依然可以提供相关的图画来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对词句的理解,说一说人们是如何过节的,以及过节时有哪些习俗,从而落实课后第二题提出的学习要求。
二、活动总结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
①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②为了帮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画,让学生看着图画内容回忆诗句,采用为图画配诗句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诗句。
③再根据诗意选择适切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看着画背诵古诗。
④通过背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
三、活动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第一阶段的收集资料阶段已经结束,接下来将进入到综合性学习的第二阶段。本次“活动提示”是提醒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前一阶段的活动作一个小结,并为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教师可以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一是交流组内成员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资料,二是要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