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000042603877/2009-41538 成文日期: 2009-08-17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政府公报
公报期号: 2009年 第11号(总第76号) 文件类型: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的通知
烟办发〔2009〕28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高新区工委、管委,市直各部门,市属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属驻烟单位: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省委、省政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烟台作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中心城市,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加快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模式、促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抢占竞争制高点、保持率先发展态势、继续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战略选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为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各县市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科学规划布局,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报市委、市政府。

 

中共烟台市委办公室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00九年八月十七日

 

关于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0九年八月十五日)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分工层级,加快推进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大意义

高端产业是指以高新技术为核心、高端产品为标志、产业组织体系的高端化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涉及三次产业领域,渗透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之中,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方向,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阶段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烟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融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逐步走上高端化、集群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集聚效应日趋明显,核电、船舶、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优质、高效、安全农业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全市高端产业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要看到,烟台市高端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部分高端产品缺少配套和聚集,存在有高端产品没有高端产业的现象;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的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位置;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一些高端产业领域还没有破题;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育明显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科研和产业化投入需要加大等等。特别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一些产业和企业面临较大困难,调整升级的压力较大;一些城市积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使区域竞争形势更加逼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对于促进烟台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率先发展态势、继续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应有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创新思路,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在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这一重大战略中先行一步、走在前面。

二、明确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端、高质、高效“要求,立足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兼顾产业高端与高端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山低到高、新兴产业山小到大、优势产业由大到强、产业布局由分散到聚集调整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业,努力构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优势集中、特色突出的高端产业体系,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任务目标是:到2012年,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新引擎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中,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较大规模,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形成较强创新能力、品牌效应和完善的配套休系;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和风电装备制造形成较强集聚效应;现代物流、旅游会展、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有突破性发展;葡萄酒、黄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和品牌影响力。到2015年,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完善的高端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产业品牌、辐射力强的高端产业园区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企业,实现由“烟台制造“向“烟台创造”、“烟台服务“转变,成为环渤海地区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前沿、创新要素汇聚的高地、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优势板块和重要增长极。

三、促进高端产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发展

按照功能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促进高端产业要素向重点区域配置。一是强化中心城市引领。发挥中心城市人才、资金、信息、科技、交通等要素聚集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增强研发创新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提升,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主体功能区,形成对全市发展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二是突出龙头板块带动。充分发挥开发区福山区、芝来区莱山区和龙口市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综合经济实力上形成的突出优势,带动周边产业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开发区福山区要依托较为密集的创新资源、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对外开放窗口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成为两大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示范区。芝架区莱山区要深入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建设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以及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成为引领全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龙口市要依托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快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业发展,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增长极。三是加快潜力板块培育。加快高新区规划建设和高端项目引进,推动研发园、软件园等载体发展壮大,尽快形成全市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发挥牟平区广阔的空间优势、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打好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和山东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区”招牌”,加快产业向高端化调整,打造新型工业区、生态农业区、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积极推动莱州市融入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走生态化、精细化、可循环的产业发展道路,培植壮大电力、化工、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临港物流和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生物育种等高效农业发展,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基地城市。抓住核电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借势亚沙会平台和修建海即跨海大桥带来的区域格局调整,加快海阳高端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全国全省核电产业基地、烟台南翼滨海旅游核心区,带动南部县市发展。四是推进重点轴线开发。一条是沿德龙烟铁路和威乌高速贯通北部沿海的横向产业聚集轴,是聚集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滨海旅游等高端产业的枢纽轴线,带动腹地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布局清晰、聚集明显、特色突出的高端产业带。同时,进一步释放蓬莱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质葡萄酒产区优势,建设半岛滨海游的主要目的地和有国际竞争力的葡萄酒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招远电子信息材料、黄金深加工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成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板块。另一条是沿蓝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204国道的纵向拓展提升轴,加快海阳、莱阳、栖霞3市崛起,推进制造业升级,突破发展以生物化工、新能源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果蔬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高效农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体系。五是加快重点园区聚集。充分发挥各类园区已形成的区位、环境、产业等比较优势,适应高端产业发展规律和聚集特点,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主阵地。进一步改善园区综合环境,激活创新投资,强化创新和孵化功能,加快园区产业升级。加快核电、风电、黄金装备等特色产业园以及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园和园中园建设,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格局。以产业链为纽带,通过大企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使园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半径不断缩小,形成完善的高端产业配套体系。

四、突出高端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链,构建“5+5+5+10”产业发展格局。

(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5大产业。生物产业,争取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以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人用疫苗和诊断试剂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医药制造业。以医疗设备、医用植入器械、医用高端耗材为重点,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发展。以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为重点,加快生物制造业发展。以生物育种、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和种苗工程为重点,加快生物农业发展。抓好长链二元酸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生物产业项目。电子信息产业,争取建设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巩固手机、计算机产品集群领先地位。优化发展新型元器件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与新型显示器件、宽屏超大尺寸彩管荫罩、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产品。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电子装置、专用工艺设备、专用检测仪器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无线射频识别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等关键技术,培育壮大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围绕汽车、医疗和船舶电子等领域,积极发展应用电子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传输业,开展LTE、4G等后续技术的研究。加快提升软件产业整体素质,突出发展手机、电脑、汽车和船舶电子等嵌入式软件。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特种化纤、化工新材料和电子专用材料三大领域。加快氨纶产业链延伸和芳纶1414产业化步伐。突破发展高分子材料、通用树脂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热敏色素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努力打造国内最大TPU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用金丝、光电子和磁性材料、覆铜板、铜销、液品材料等电子专用材料。新能源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以核电、风电为重点,加快生物能、海洋能和太阳能开发,聚集一批较大规模、知名品牌的新能源企业,形成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污水和垃圾处理、空气污染防治和核、电磁辐射安全防护等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耗材等,加快发展报废汽车、船舶拆解和综合利用技术,支持黄金尾矿综合利用,鼓励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加快海水利用产业化进程。

(二)努力做强先进制造业。重点优化提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装备制造和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五大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巩固提升特种船舶生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国内领先优势,重点发展海上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冷藏集装箱船、油轮、LNG船、豪华游艇、化学品船等产品,努力建设中国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船用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配套产品,形成船用动力设备仪器和原材料两大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化整车产品结构,提高小排酰乘用车比重,以节能环保和车辆安全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力争在整车节能、环保、安全和新能源汽车整体性能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形成较强的载重卡车、客车、专用车自主品牌及产品创新能力。突出系统化、模块化、集成化发展方向,形成较为完备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专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黄金等专用装备制造业。依托海阳核电产业园和莱山核电产学研聚集区,培育壮大核级设备和辅助设备制造业。加快莱州、海阳、招远、栖霞等风电装备产业发展,集中建设一处风电装备产业园,促进风机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营三大环节有机结合。在招远市规划建设黄金装备产业园。大力发展节能制冷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和工程建筑机械设备制造业。培育发展通信设备、城市轨道交通、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等制造业。冶金工业,以发展高强度工业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销为重点,加快铝合金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酰和高附加值的船舶、轿车、电力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化学工业,依托烟台万华集团,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合成材料和高端石化产品,加快烟台化学工业园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生态型化工园区。建设莱州盐化工基地,发展原盐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扩大中国化工集团蓬莱安邦石化产能。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五大产业。现代物流,以载体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突破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积极开拓国际采购、中转、分拨和配送业务,构建企业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三层级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业现代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金融商务,建立和完善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担保、期货、典当等功能丰富、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畅通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扩大担保公司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积极推进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发展。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旅游会展,推进”建设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发展大产业”战略,积极开发邮轮经济和游艇经济,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观光农业、高尔夫游等高端产品,加快推进昆惭山保护开发和大南山生态建设项目,打造半岛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打造一批具有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影响力大的会展品牌,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服务外包,引导和促进软件、呼叫中心、互联网服务等外包业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创意外包,积极开发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争取服务外包业走在全省前列。文化创意,以完善体制和政策为突破口,整合优质资源,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群,做强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广告等产业,加快工业设计、动漫、网络游戏、建筑与规划设计等领域发展,挖掘开埠文化、仙道文化、妈祖文化、黄金和葡萄酒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烟台特色和国内一流水准的文化品牌。

(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重点做大做强汽车、手机、电脑、食品、黄金、葡萄酒、船舶、MDI、特种化纤和核电装备等十大产品群,发展配套及关联企业,在提高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向设计研发、信息物流、营销网络等领域延伸,逐步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葡萄酒产业链,依托国内最大葡萄酒生产基地和“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品牌优势,做大中间生产环节,着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以张裕、中粮长城、威龙为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葡萄酒配套产业,填补产业链断档;将文化元素融入葡萄酒产业发展,打造东方葡萄酒海岸旅游休闲产业带。黄金产业链,依托“黄金第一市”的品牌资源和一批重点企业,以黄金主业为基础,膨胀壮大黄金采选冶加装备制造业,加大回收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力度,集中力晕突破高科技工业用金;加强涉金文化宣传,打造“黄金主题公园”和“黄金文化一条街”等文化载体,形成科技含量高、独具文化内涵的黄金产业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培育一批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物流为主的高端涉农企业,形成包括分级包装、贮载保鲜、冷链运输、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依托半富的海洋资源,突破名、优、特、新、珍、稀水产品育种技术,培育壮大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养殖、海产品深加工及销售产业链,实现传统、数量型渔业向现代、质量型渔业转变。

五、实施有利于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对列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的,优先推荐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充分发挥驻烟高校、科研院所作用,积极推进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三校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烟台软件园、中国航天员海上训练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落实有关奖励和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设立各种类型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分支机构。围绕重大专项,组织区域协作攻关和产学研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创新。组织开展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加快一批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围绕高端和新兴产业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和创新载体建设,引进和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专家,充分发挥其带动、引领、聚集创新团队的作用。切实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载体作用,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归国创业。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驾驭市场能力强、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队伍。编制高端产业人才需求目录。

(三)抓好高端项目引进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精心包装一批项目载体,全面推进对日韩招商,扩大与港澳台联系,拓展与东盟、印度等地合作,开发欧美高端市场。全力做好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500强”三个引进”工作,巩固扩大与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经济合作。做好高端产业项目筛选储备工作,按年度提出和推进高端产业重点项目。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全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国家、省重大科技发展计划,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且产业化潜力较大的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对种子项目和高技术转化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落实好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等有关税收政策,用好引进技术设备免税、贴息等优惠政策,对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按规定给予减、免税。进一步清理企业收费项目,实行服务业用电与工业同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建立高端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广泛吸收信贷资金、债券融资和外资、社会资金投向高端产业。设立市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探索建立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等投融资方式。积极筹建市、县两级信用担保公司,加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五)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与青岛等半岛城市的对接,密切高端产业领域合作,促进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切实加强与天津、大连等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的交流与协作,探索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积极拓展与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成立高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通过专家讲学、举办论坛、学术研讨等形式,掌握产业发展前沿信息,促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

(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设计、制造、管理、流通4个环节,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大力推进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传统工艺设备和传统生产方式”三个改造提升",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设备、工艺和技术。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要明确今后五年“三改“工作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迈进。同时,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进程。

(七)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指挥、调度和协调,市里已经成立了烟台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各县市区也要成立办事机构,配备精干力晕,加快启动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搞好各类政策的深化、细化、延伸、创新和落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等,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参与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校、地、企合作共建,实现互利共赢。要建立情况调度、评价和考核制度,将高新产业聚集区建设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要健全统计指标休系,为高端产业规划建设和推进落实提供决策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