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蓝色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海、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高屋建领、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烟台濒海而立,因海而兴。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标志着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打造蓝色经济区,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实现海陆一体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全新实践。二是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机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世界范围内以海洋为主要领域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和沿海城市的必然选择。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打造蓝色经济区作为产业重构、优势重组、格局重塑的过程,迅速缩小与先进城市差距,巩固和扩大相关领域优势,事关烟台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三是放大基础优势、凝炼区域特色的客观需要。烟台是全省唯一跨黄、渤海的城市,海岸线长909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对应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面积的两倍,港口、岸线、岛屿资源和生物、旅游、矿产、海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必将促进烟台市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特别在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形势任务,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推动烟台进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
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用全新的理念来认识、谋划和推进,做到思想观念有重大转变,发展思路有重大创新,生产力布局有重大调整,政策措施有重大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空间、科技和产业优势,坚持开放理念、创新理念、蓝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统一开发、保护开发、立体开发,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坚持海陆统筹、产业统筹、区域统筹,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先行一步、走在前面”为工作要求,努力打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临海临港高端产业聚集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进程。
二、坚持海陆统筹重点带动,努力开创蓝色经济发展新局面
1.科学开发岸线资源及滨海地带,打造蓝色经济隆起带。烟台市岸线资源半富,滨海地带聚集了众多港口、园区和大型企业,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阵地。要以科技为引领、港口为枢纽、园区为支撑,建设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海洋产业聚集区以及特色化、高端化滨海产业群,打造蓝色经济隆起带,成为向海洋进军、向内陆辐射的基轴,带动海湾、海岛开发建设,带动腹地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形成港城联动、海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建设六大基地:一是海洋休闲度假基地。把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秀美的海洋自然景观、高雅醇厚的葡萄酒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滨海旅游长廊,提升“山海仙境·葡萄酒城“城市形象,建设国际性海洋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海洋科教文化基地。发挥中心城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优势,搭建海洋高技术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海洋科教基地和海洋文化中心,形成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三是港口物流基地。以烟台港西港区和芝来湾港区为龙头,其他港区为支撑,建设现代化港口物流基地,形成以港口为枢纽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四是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芝架湾到龙口湾岸线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开发区、蓬莱等船舶聚集区发展,建设中国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船用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依托海阳核电项目,加快海阳、莱山核电产业园发展,建设核电产业基地;提高风电设备制造规模和水平,集中建设一处风电装备产业园。五是循环经济型重化产业基地。集中打造八角化工、莱州盐化、蓬莱北沟石化、龙口冶金、招远橡胶等循环经济型重化产业基地,形成较强聚集效应。六是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莱州湾近海育苗养殖示范区、蓬莱长岛海洋生物生态利用示范区、市区海洋生物精深加工示范区和海藻化工示范区,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同时,加快海洋产业、技术向栖霞和莱阳、海阳北部地区的辐射、渗透、转移,形成对腹地产业升级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改造提升机械制造、医药化工、果蔬加工等优势产业。
2.科学开发港口资源,增强蓝色经济发展驱动力。把港口布局分散的劣势转变为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做到新港区建设与老港区改造相统筹、港口建设与功能调整相结合、港口发展与临港产业发展相促进,加快大型深水码头建设,配套完善疏港交通体系,提高港口辐射带动能力。今后一个时期,根据港区开发潜力,重点推进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区和莱州港区建设。(1)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加快包括30万吨级原油码头在内的北部港线开发,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争取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成为国内矿石、原油主要进口港和北方油品重要交割基地,国内重要干线港和面向东北亚地区的主枢纽港,带动石化、船舶、物流和大型加工制造业发展。(2)龙口港区建设。抓住“北煤外运“通道建设机遇,加快煤炭专用泊位、液体化工和集装箱码头建设,加快向亿吨大港目标迈进,成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带动船舶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3)莱州港区建设。抢抓黄三角开发机遇,瞄准亿吨大港目标,推进港口扩建工程,巩固提升黄三角主枢纽港地位,形成矿石、煤炭、汽车零部件、集装箱和散杂货集散地,带动发展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加快“三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优化提升芝架湾港区功能,加快申办建设保税港区,充分发挥"区港一体“优势;加快蓬莱港区、海阳港区有关工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
3.科学开发海湾和海岛资源,拓展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烟台市海湾和海岛多、开发利用价值大的突出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有序开发,集约节约利用,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特色和优势。(1)海湾开发。烟台市沿海分布着太平湾、龙口湾、庙岛湾、套子湾、芝来湾、四十里湾、丁字湾等7处面积较大的自然海湾,是经济发展山陆地向海洋跨越的前沿。要根据各海湾区位、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不同状况,各有侧重地开发渔业、旅游、物流、生态等功能,使海湾真正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依托湾、产业依存湾和生态涵养湾。其中,丁字湾要依托莱阳金山旅游等项目,搞好海岸整治、湿地修复和人工岛群建设,填海造地建设海上新城,成为南部发展的新亮点,带动莱阳、海阳滨海地带发展;莱州湾和龙口湾要科学开发利用滩涂和浅海区域,适时填海造地,建设重化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聚集区。(2)岛屿开发。烟台市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近海岛屿72个,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13个。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加快养马岛、腔嗣岛和长岛开发建设,发展现代渔业、生态旅游、海上运动等产业,形成山近海浅海向远洋深海跨越的新平台,促进对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养马岛、蛇嗣岛开发,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凸显海岛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长岛作为全省唯一的海岛县,要发挥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独特优势,以生态保育为基础,努力建设独具魅力的生态文明岛群,打造国际休闲度假胜地,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试验区。
三、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蓝色经济发展水平
1.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依托港口发展,按照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集中培育烟台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等大型临港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打造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发展沿海支线运输,巩固H韩航线,增辟远洋航线,扶持海运企业发展,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海运休系。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物流合作,积极拓展内陆腹地,推进海陆联运、海空联运,扩大港口辐射范围。积极争取中H韩自贸区先行区政策。加快港口(区)上市步伐,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
2.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提升以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为主导的特色和优势。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上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系泊系统、海洋工程装备自动调压载系统等产品。特种船舶,重点发展冷藏集装箱船、豪华游艇、公务船、远洋渔船、化学品船、大型重型运输船等,打造亚洲一流的海洋特种船舶制造基地。提升现有船舶配套产品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重点开发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船用空调、通讯导航及自动控制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
3.现代海洋渔业。以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方向,突出精养、远捕、深加工,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区。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的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海水养殖,运用底播、围堰、池塘、工厂化、、深水网箱等多种方式,提高鲍鱼、海参等优势品种比重。搞好生态渔业建设,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积极推广水产品健康养殖方式。扶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创立名牌产品,打造一批骨干园区和重点企业,建设国际一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开发远洋渔业,重点培育远洋捕捞龙头企业。建设以渔港等为依托的集交易、仓储、配送、运输于一体的水产品交易中心。
4.海洋文化旅游业。突出碧海、蓝天、岛屿、沙滩的旅游特色,挖掘开埠、仙道、妈祖、渔家等历史和文化底蕴,开发海岛观光、原生态湿地、邮轮与游艇经济等高端旅游产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一批精品景区和特色项目建设,培育中心城市、北部“蓬长龙'\西部渤海湾和南部沿海四个板块,发展休闲度假、海上观光和涉海专项旅游。推进雨岱山渔人码头、乐天游艇码头、养马岛游艇码头等建设,健全海上运动、垂钓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度假设施。大力发展海洋会展业,扩大区域影响力。
5.生态型化工产业。启动烟台化学工业园建设,依托万华集团,建设以MDI、TDI、HDI、HMDI、IPDI等为核心,以PO、聚酣等聚氨醋相关产品为主业的产业基地,配套建设石化、煤化相结合的原料工程,打造世界一流、独具特色的一体化绿色生态化工产业链,积极争取建设大型炼化装置。依托莱州银海工业园,拉长卤水深加工链条,完善盐、碱、溃素等产业链,加快高附加值中间休及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建设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型盐化工基地。进一步扩大蓬莱安邦石化产能。
6.大型临港加工制造业。发挥港口交通枢纽功能,吸引生产要素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以大型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培植壮大冶金、橡胶等临港加工制造业。以高强度工业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销为重点,提升高速列车用轨道、车体模块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探索为大型飞机和核电产业配套,建设国内铝材深加工基地。加快特种钢生产基地建设,增强为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优质原材料能力。
7.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优质种苗、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酶等领域。发挥种苗业优势,加快引进、培育和改良海水养殖动植物种质,建立良种和原种场,培育驯化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海水养殖新品种(系)。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为重大疑难疾病提供新型药物支持。加强保健型、功能性海洋食品和生态化妆品开发。搞好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为海洋加工工业和生物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
8.海洋新能源与矿产业。加快海阳核电项目建设,有序开发风电资源,积极利用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发挥近海汕气、矿产资源优势,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加工基地和陆上后勤服务基地,建设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搞好海底煤矿、金矿等资源开发。
9.海水综合利用业。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海水利用产业化进程。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推动牟平核能海水综合利用等项目,带动发展膜产业,开辟海水淡化和初级处理后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等新途径。围绕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园。
10.海洋环保与社会服务业。瞄准海洋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的世界发展前沿,选择具有一定工作基础、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积极推动海洋污染物处置、生物与化学制剂产品以及污染物入海处理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努力形成海洋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海洋救助体系和信息服务休系建设,推进“数字海洋”建设。积极培育海洋工程咨询、资源环境评价、技术设计研发等产业。
四、健全保障支撑体系,顺利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l.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加强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促进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有关具体措施,促进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服务,健全信用担保休系,加强银企合作,推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发展创业和风险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蓝色经济区建设资金需求。推进实施集中集约用海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保证重大项目和重点园区用地需求。
2.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加快一批5~30万吨级深水泊位建设。改造提升客滚、渔业码头功能。推进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设,提高烟大铁路轮渡运输能力。加快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3条疏港公路和烟台至海阳、龙口至青岛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六纵五横一环”主框架。加快烟台潮水国际机场建设。加快论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争取建设中韩铁路轮渡项目。
3.加强科教和人才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海和人才强海战略,努力建设海洋高端人才和优质劳动力聚集高地。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现有高校进行学科改造,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相关学科;大力引进国内外海洋经济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的理工院校、海洋经济分校(区),形成在国内有影响的海洋教学和科研实力;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编制蓝色经济人才需求目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探索产学研共建研发基地和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计划的新模式,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加强与中科院、工程院等院所的战略合作,重点以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航天集团五一三所、驻烟高校和各类企业研发中心为平台,组织科技力酰实施攻关,实现高科技资源与烟台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有效对接。搞好三校科技园、中国航天员烟台海上训练基地等载体建设。承接青岛海洋科技辐射,做好“借脑发展“文章。
4.加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世界蓝色经济发展走向、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500强“三类投资方”为抓手,围绕重点产业,突出招大引强,搞好项目筛选储备,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牢固的项目支撑。把园区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阵地,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园和园中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搞好与半岛其他城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H韩、港澳台等地区的互动协作,激活生产要素,聚集发展势能。
5.加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强化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切实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加强海洋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二是加强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规划建设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快海洋生态修复;严格执行“休渔”计划,搞好放流增殖活动,推进人工渔礁建设,努力恢复近海生物资源。三是加强海岸、河口、滩涂和海岛保护。加强岸线资源规划和保护,搞好河口综合治理,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滩涂资源。加快实施海堤加固和沿海防护林休系建设,探索建立河口和滩涂湿地公园。
6.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市里已成立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烟台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和办公室。有关县市区也要健全机构、充实力酰,认真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和协商合作机制、责任分工和工作运行机制、科学考核和评价机制、专家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要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休系,加强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根据省、市指导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延伸细化,编制形成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
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要及时报市委、市政府。
中共烟台市委
烟台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八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