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烟台海阳之前,早就听说过当地有场 “开年大戏”——大秧歌,热闹程度堪比巴西狂欢节。见过之后我才发现,它不仅仅是热闹而已……
Before coming to Haiyang, I had heard that there was a "big New Year's play" -- Yangko, which was as lively and cheerful as Brazil's carnival. After watching it, I realized that it was more than just a revelry…
欢天喜地的秧歌队
刚刚入了正月门,海阳一切都是喜庆的,墙上贴着的大福字,门口挂着的大红灯,还有街边的红色鞭炮皮,被风一吹,在地上溜溜地打着滚。这时,一群孩子跑了过来,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手中攥着半块花饽饽,边跑边像报信似地喊着:“秧歌来了!秧歌来了!”没跑两步,随着清脆一声锣响,秧歌便开了场。
乐大夫手中的甩子扬上天,一呼百应,花枝招展的秧歌队伍浩浩荡荡亮了相。几十号人浓妆艳抹,踩着鼓点欢天喜地地扭动起来。扭秧歌的人虽多但却不乱,内有章法。
源自生活的艺术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其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当地百姓总结了它的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
汇集这些特点,海阳秧歌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是海阳人民当地生活的荟萃,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精粹。
历史的变迁
女性舞者上步耸肩,扭腰挽扇,热情奔放;男性舞者晃头颠步,挥臂打鼓,英俊健硕。还有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各种故事穿插其中,笑料不断,趣味盎然。不一会儿,秧歌队伍两边便围了很多人。扭秧歌的粉墨浓妆,看秧歌的欢呼不断。此时此刻,才知道小品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不是吹嘘。
海阳大秧歌在这片土地上恣意生长,距今已有 500 余年。看着舞秧歌的人神情欢畅,动作一丝不苟,仿佛是在完成祖先赋予的使命。时而扬扇,时而甩绸,时时变换花样,那样自然、淳朴、豪放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喜上眉梢的神情,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一举一动都渗透着海阳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在舞动中抒发一种情绪,寻一个美好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