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管理我校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教学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赵炳智
副 组 长:宋晓江
成 员:于爱民 李广义 刘晓梅
二、备课与上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与保证。备课与上课要做到:抓住基础知识不放;抓住学生主体不放;抓住质量提高不放。
(一)备课。总体要求:学校要通过学科组教研活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教习评”为教学理念,注重教材的整体把握,注重学段知识点衔接,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教师要从学生基础、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学情分析,重视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设计。
1.备课时间要求。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要提前一周进行课前设计,年轻教师写详案。每周一次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每次不少于两节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要根据学情进行个性修改。
2.备课内容要求。
(1)依据“学教习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重点突出,分散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学科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学科的基本素养。
(2)按照学生学习规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符合学生心理及认知水平;全面了解学生基础,全面体现教学目标。
(3)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凸显个性化教学风格;创设情境,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平台。
(4)有效利用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关注师生本身具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有效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5)教学评价设计要求。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实现三维目标整合;采用点评、多评、共评等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6)教学反思设计要求。从课标、教材、学生、资源、教法等多角度进行课堂反思,分析和预测教学过程的得与失,达到教案设计的实用、管用、好用、必用的效果。
3.备课管理要求。建立备课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备课进教室上课现象。学校每学期检查三次:期初、期中、期末,还可做抽查和不定期检查,并公布结果。
(二)上课。总体要求: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本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1.课堂教学准备要求。教师在上课铃响前,准时到达上课教室门前一侧站立,观察学生进教室的精神状态,巡视学生上课前书本、文具的准备情况,使学生保持安静。上课铃响进入教室,师生问好后开始上课。
2.课堂教学时间要求。每个学段、每个学科教师要按照规定教学时间上课,不准提前下课或延时下课。教师不得占用学生眼保健操时间做教学收尾工作。
(三)课后反思。总体要求:课后反思要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新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做反思型教师。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质量,促进专业成长,做研究型教师。
1.课后反思内容要求。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教学的全过程及教学效果等,注重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用教学理论引领反思,用教学效果验证反思,用学生学会体会反思,用学生问题落实反思。
2.课后反思形式要求。采用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课例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反思;针对不同问题,形成教学行动研究方案,指导教学行为。
三、作业与评价
(一)作业要求。总体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布置与批改作业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之一,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查教学情况和学生完成学业情况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建立作业管理制度(学期抽查三次),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1.作业理念要求。要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学校要完善作业调控机制,创新作业布置方式,提升作业设计水平。
2.作业内容要求。布置作业要精选、适量。达到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通过作业达到学习、消化、反馈的效果,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3.作业形式要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操作、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性学习等。
4.作业时间要求。学校要完善作业调控机制,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保证学生有一定量的弹性学习时间。当天有课后服务的学科不得留作业,其他学科作业总量由年级组长统筹确定,确保同年组作业一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五年级学生利用好“心语”逐步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布置作业。
5.作业布置要求。作业的布置要精选,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布置作业要分层:学困生完成课本中基本练习题;中等生要完成课本基本练习题和选做题;优等生在此基础上布置少量研究性习题。
6.作业批改要求。本着“有布置必批改”的原则,教师要按照学段、学科、学业要求认真批改作业。教师对布置的学生作业须精选、先做、分层、全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教师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
7.作业评价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书面作业有布置必须有检查,要求全批全改,同时也提倡书写个性化的评语和面批面改,及时做好反馈,建议参照“布置—检查—批改—反馈—纠正—修改—再检查”的流程进行操作。
8.作业辅导对象要求。提倡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尤其要了解学困生的情况,分析原因,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自信心,坚决杜绝挖苦、嫌弃、排斥和惩罚学生的现象。
(二)考试评价要求
1.考试评价内容要求。考试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考查对象。考试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杜绝偏题、繁题、怪题,控制难易度。
2.考试评价分析要求。要做好考试评价的分析总结工作,从教师、学生、资源等教学因素,认真分析考试评价的结果,总结经验,查找原因,提出建议,改进教学,解决问题。
3.考试评价次数要求。学校要从严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组织一次,做到教、学、测一致。
4.考试评价结果应用要求。根据考试评价结果,建立和完善基于教学过程的调控与保障机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教师评优选先、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教师晋级等方面体现质量评价结果。
5.考查评价要求。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考查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发展情况,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
四、学习与研究结合 学习使人进步,研究使人提高,学习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证。要做到:自主学习与集体教研相结合,校本培训与外派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完善教研机构,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要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和课题组等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做到“三定”:定时、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认真研讨,并做好记录。
(二)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教研组(备课组)应根据本年段的特点,承担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任务,及时整理研究经验,一学年结束要进行阶段性结题。
(三)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要做好记录和简评,并积极参加评课活动。管理教学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四)教师要积极申报研究课题,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要及时形成文字材料,并积极投稿,对发表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随笔等,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强化监督管理 学校设立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做出教学具体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落实,不定时抽查教学工作。同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我校教学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我校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