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禽流感并非新发传染病,但近年来呈现高发态势。美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美国已报告68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近日,广西报告首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例,也是全球第4例。禽流感病毒人际间传播能力相对较弱,尚未出现广泛的人传人现象,对公众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但病毒变异、家禽养殖方式改变、人与动物接触增多等因素都增加了人感染禽流感发生风险,加强防护是关键。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在禽类之间(如鸡、鸭、鹅、野生鸟类)传播,过去俗称“鸡瘟”。少见情况会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当这些禽类身上的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时,就称为“人感染禽流感”。一般在冬春季出现,多数为散发病例。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
我们常听到的H和N,其实是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以这两种蛋白来对甲型流感病毒进行分类,H有18种(H1-H18),N有11种(N1-N11),他们可以任意组合成不同亚型,常见的有H1N1, H3N2, H5N1, H5N6, H7N9和H9N2等亚型。
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
1、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避免接触染病的禽类,如鸡、鸭;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鸡肉等食物应彻底煮熟,避免食用活的或未经煮熟的鸡鸭,特别是煎鸡蛋一定要煎透,避免蛋黄不熟。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禽肉,确保购买的禽肉来源可靠,不购买来路不明的禽类产品,特别是不吃病死禽肉。尽量选择购买冷鲜、冰鲜禽类产品。
2、外出游玩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尽量远观,如近距离观赏建议戴口罩。如在野外发现生病或死亡的野鸟,不要轻易接触,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区的野生动物(林业)管理部门。
3、尽量避免在家宰杀活禽,如果一定要在家宰杀,建议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宰杀完成后立即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也要彻底清洁双手。生熟分开,烧熟煮透。
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日常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从事禽类养殖、屠宰、销售、运输、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