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组成员及情况分析
一年级教研组由四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位年轻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教研力量较强。董杰老师自从教以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并担任一年级数学组长,主要负责本组各种教研计划制定、分工和汇报总结。组员于霞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要负责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挖掘。王琪和高翔主要负责组内教研记录、教研成果的梳理。徐坤滢是今年刚入职的新老师,徐坤滢老师负责教学知识体系的整体及练习的版面设计,由于初次接触一年级数学,对知识的把握还不够熟练,需要课后下工夫熟练教材及知识点,提前整理好题型题组,总结做题方法以及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二、课程标准要求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3)在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中,发展数感。
(4)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5)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6)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7)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8)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9)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10)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1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三、教学教研工作开展目标、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教研工作开展目标
本学年,一年级教研组数学教学工作重点落实两备(集体备课和个性化备课)和两能(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个性化备课要体现单元整体教学和关注关键性问题,在备课中要着重体现。集体备课和个性化备课主要依托组内教研,共同梳理出本册教材的单元知识体系及题型题组,借助具体单元课例掌握计算类和概念类两大课型的四维度分析法,结合具体课例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叙写以及评价任务的制定。通过开展课前听算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借助小讲师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青岛版新教材与现行教材对比,一是单元数量减少。数与代数有4个单元,图形与几何有2个单元。综合实践有2个,智慧广场有2个。少了比较与分类认识位置两个单元。二是单元素材发生变化。全新的情境有“漂亮的粘贴画”“快乐的课堂”“我爱读书”。“走进花果山”也有了变化。三是单元内容优化重组。学了1-5各数的认识之后就学5以内的加减法,体现数和运算内在的一致性,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核心素养。四是综合实践的变化。新添了一个主题活动“我的幼儿园”。
本册教材从“我的幼儿园”入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随后逐步展开对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及立体图形的认识等核心内容的教学。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第一单元是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1-5的认识、写法、数的组成;序数含义,数的大小比较;加法的意义,5以内加法的运算及其运用;减法的意义,5以内减法的运算及其运用。
第二单元是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6与7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加减法的运算及运用;8与9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加减法的运算及运用;0的认识、运算及运用;10的认识、加减法的运算及运用;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第三单元是认识图形(一)包括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包括11-20各数的认识、读写、大小比较;简单的加减法。
第五单元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9加几;8加几;7加几。
两个智慧广场分别是简单的重叠问题、移多补少问题。
(三)教研内容及配档
1.教研内容
本学期教研内容包括:集体备课、家庭作业备课、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叙写、评价任务)、常规作业(正规作业、导学作业、项目化实践作业)、计算研讨(课前听算、计算打卡)、过关清单、小讲师课程实施。
2. 教研配档
题目 | 目标 | 教研重点 | 教研准备 | 活动设计及分工 | 记录人 | 次数 |
家庭作业 集体备课 | 以董杰备的《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例,学习研讨家庭作业集体备课。 | 家庭作业备课的知识点,如何设计。 | 搜集各类一年级上册题目。 | 1.根据搜集的资料,董杰老师负责设计《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于霞老师负责设计《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和《11-20各数的认识》 3.王琪老师设计《认识立体图形》和《20以内的加减法》 | 王琪 | 2次 |
四维度知识梳理 | 以《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和《认识立体图形》为例,掌握计算类和概念类四维度知识梳理 | 计算类和概念类的课型如何进行四维度知识梳理 | 四维度知识分析学习材料 | 1.董杰老师和于霞老师按照四维度对《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和《认识立体图形》进行单元知识梳理 2.教研组每位老师进行补充、修改。 3.教研会上互提建议,修改完善知识体系 4.董杰老师和于霞老师根据老师的建议重新进行知识梳理 | 高翔 | 2次
|
题型题组研讨 | 通过题型题组的查找以及研讨,丰富学生练习的题型题组,提升教师对知识考查点的变通能力 | 如何进行题型题组的梳理和整合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时相关题型题组的材料 | 1.王琪老师和高翔老师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时的进行题型题组的梳理。 2.教研组每位老师进行补充、修改。 3.教研会上互提建议,修改完善知识体系。 4.王琪老师和徐坤滢老师根据老师的建议重新进行知识梳理。 | 王琪 | 2次
|
课时过关清单 | 通过研讨明确课时清单的设计要求,形成课时清单的设计的小策略 | 如何设计课时清单 | 课时清单设计学习材料 | 1.于霞、董杰老师分别设计两份课时清单,作为模板。 2.孙翠老师提供修改意见,研讨过关清单的实用性 3.组内共同研讨、交流 4.董杰、于霞、徐坤滢、王琪、高翔老师根据老师的建议重新设计课时清单
| 董杰 | 3次
|
四、教育教学工作保障措施
(一)潜心学习,提升组内教师业务素质。
带领组内老师认真研读小学阶段各册教材内容,做到前后疏通、熟知本级部的教学重难点;及时研读教育教学刊物,学习先进经验与教育理论。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二)以集体备课、集体教研促进常规工作
1.保证教研时间。每周一、周二上午第三节课定位一年级教研组集体研讨时间。
2做好教研准备、记录及过程性材料的准备。每次教研之前提前下发学习材料,保证教研的实效性。记录教研过程及保存好过程性材料,保证教研的真实性。
3.以各项常规为主题展开教研。利用教研时间重点研讨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常规工作有效、平稳地落实。
四、以单元为单位的课时及教研组各项常规进度安排
课题 | 重难点 | 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 主备人 | 记录人 |
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 重点:理解1-5各数的意义,读数和比较大小,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难点:加与减的意义和1-5数的加减运算。 | 1. 怎样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它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2. 1-5各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体现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这些核心素养? | 董杰 | 王琪 |
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 重点:6-10、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 1.6-10各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培养数感?
| 于霞 | 高翔 |
认识立体图形 |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难点:初步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图形的表象 | 1.这个课属于哪个类的教学,其四个维度是什么?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培养直观想象能力? | 徐坤滢 | 王琪 |
20以内的加减法
| 重点: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理解算理,学会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破十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 1.如何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2.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数学本质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王琪 | 高翔 |
1.过关清单安排
单元 | 课时 | 主备人 |
一 | 1-5各数的认识 | 董杰 |
1-5序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 | 于霞 | |
5以内的加法 | 董杰 | |
5以内的减法 | 于霞 | |
二 |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 刘佳雨 |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 高翔 | |
0的认识和加减法 | 王琪 | |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高翔 | |
连加、连减 | 王琪 | |
加减混合运算 | 高翔 | |
三 | 11-20各数的认识 | 高翔 |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 刘佳雨 | |
四 | 认识立体图形 | 徐坤滢 |
五 | 9加几 | 高翔 |
8加几 | 刘佳雨 | |
7、6加几 | 王琪 | |
十几减9 | 高翔 | |
十几减8、7 | 徐坤滢 |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王琪 | |
2.集体备课安排
课题 | 重难点 | 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 主备人 | 记录人 |
1-5数的认识 | 重点:理解1-5各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难点:正确、规范地写1-5各数。 | 1.怎样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它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2.5以内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体现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这些核心素养? | 董杰 | 王琪 |
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 重点: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 1.这个课属于哪个类的教学,其四个维度是什么? 2.加减法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培养运算能力? | 于霞 | 高翔 |
认识图形 |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难点:初步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图形的表象 | 1.这个课属于哪个类的教学,其四个维度是什么?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培养直观想象能力? | 王琪 | 徐坤滢 |
20以内的加减法 | 重点: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理解算理,学会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破十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 1.如何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2.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数学本质是什么? 3.本节课的环节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目标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高翔 | 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