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能适应21世纪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充分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政策、资源等各种条件支持,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分析
教职工总数39人;专任教师数39人;其中,34周岁及以下2人,占比5.1%;35周岁至49周岁,18人,占比46.2%;50周岁及以上19人,占比48.7%。
学历分布:大学及以上教师34人,占比87.2%。
职称分布: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32人,占比82.1%。
由此可见,我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还未全部达标。在年龄结构上,目前教师的年龄适中,中年教师是我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力量。就职称结构而言,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数量适中。
二、总体目标
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良好、教育观念更新、业务能力较强,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群体。
三、教师队伍建设基本任务
(一)建设一支较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和县局《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等要求,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积极探索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提升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
3、培养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为抓手,结合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
4、提高专业能力:认真学习课改和有效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的基本要求,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初任教师基本熟悉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掌握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逐步具备初级教师的专业条件,工作一年后成为初级教师。
初级教师基本熟悉一般的教学原理、教材内容、知识和教学方法等,并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景,初步获得教学经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有科研意识和一般科研能力,每两至少有1篇教科研论文获奖或发表。
中级教师具备各年段教学的把关能力;能主动从事教科研活动,把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质量好,能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每年至少有1篇的教科研论文发表或获奖。
高级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每学期至少开设1节研究课;教育教学质量显著;能独立开设校本课程,承担课题,开展教科研活动;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每学期至少有1篇教科研论文发表或获奖。
(二)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1、形成骨干教师队伍发展序列
建立一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积极推进课改和有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骨干教师队伍发展序列——校级教学新秀(能手)、校级骨干教师、县市教坛新秀(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校级教学新秀为校级骨干后备人选;校级教学能手为校级骨干教师。
在初级教师中培养、选拔教学新秀(能手):师德良好,熟悉本学科教材、教学体系及课程标准;对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咨询和答疑能力,受到好评;教育教学效果好,在组内能进行公开教学活动。每学年须上校公开课1次以上,撰写2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中级教师中培养和选拔教学骨干:师德良好,教有成效,富有特点。能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效果明显,在组内能进行示范性教学活动。能积极参加各级课题研究。每学年须上校公开课至少1次以上,指导教师1-2名,撰写1篇教科研论文。
在教学能手中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师德优良,教有个性,富有特长。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教育教学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教学能手每学期须上公开课2次以上,指导教师1-2名,发表1篇教科研论文。
推荐校级新秀(能手)、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参加县、市教坛赛教人员。
2、建立专家咨询室
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专业引领作用,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团,到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科建设、教研组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积极推广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并提供咨询建议。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培训
——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职工师德规范以及政治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等,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全员参与 “尊重、赞赏、帮助”主题实践活动,认真执行“郭城初中教师手册”,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
——认真完成师训工作,在完成基础性知识课程培训的基础上,为教师开设系列讲座:精选理论材料供广大教师开展自我学习与教研组学习,聘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将具备条件的教师派出观摩学习。
2、建立载体
——制定、实施《海阳市郭城镇初级中学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使学校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实现合理匹配。
——制定、实施“先进教研组建设计划”,挖掘教研组工作的内涵,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功能于一身,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为本,建设实践型的学习团队,充分发挥全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形成学术研究氛围。
——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教职工道德规范的讨论。初步建立学校师德考核体系。开展好一年一次的“师德标兵、先进教职工”的评优活动。
——定期举办教学评优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个性化教学风采的舞台;每学年确立一次师徒结对名单,在学教过程中,教务处、教研处不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并强调师徒间的同伴互助。
——继续实施“课堂质量工程”,帮助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
——打造一流的干部、教师梯队。通过各个层面的干部自学和外培,提高每位干部的岗位认知能力、政策领悟能力、计划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全面协调能力、深刻洞察能力、有效授权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
——帮助全体教师修订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根据教师队伍发展序列,选送若干教师参加县名师培养培训,有1-2人成为县学科带头人。
——完善教职工的全员聘任制度,激活学校内部的用人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