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行情况
1. 管理建设与实施服务并举方面:
初步构建了学校科研工作网络,以核心课题为抓手的科研体系逐步完善,系统化管理和相应制度不断健全,管理与服务的结合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在课题申报、立项和研究过程中,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和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
2. 个体研究与团队合作并举方面:
从校本科研出发,鼓励教师进行个体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科研团队。
校内学术沙龙等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校本专业学术交流氛围,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 重点课题与问题研究并举方面:
以承担的重点课题为引领,教师们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发展趋势,并围绕重点课题开展基于学科教学的问题研究。
例如,在“德融数理”和“青年教师培养”等课题下,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学科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结题工作。
4. 研究创新与成果转化并举方面:
教师们以教育科研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创造了生动和谐的办学局面,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科研成果的深化和转化工作也在逐步推进,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提升了学校整体水平。
具体措施执行情况:
1. 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方面:
按照“研教、研训、研修”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激发了教师投入科研培训的积极性。
情况调查为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分层培训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合作共享和成果汇编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提高。
2. 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方面:
校级课题研究扎实推进,“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课题得到有效分解,教师们结合学科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开展问题研究。
各级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推广工作有序进行,重点课题的过程管理得到强化,成果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3. 构建科研激励机制方面:
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了激励机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加强了课题管理力度,重奖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定期组织学术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4. 构筑交流研究平台方面:
科研展示平台、科研交流平台、科研研究平台等互动平台初步构筑,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开展研究的机会。
校本教材等科研成果展示媒介发挥了积极作用,科研讲座、教研论坛、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
二、完成情况
1. 发展总目标完成情况:
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性有所提高,管理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取得一定进展。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对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2. 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重视常规教研工作:常规教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得到加强,教科研活动丰富多彩,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明显,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加强课题管理:课题申报、立项和研究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课题研究校本化逐步实现,部分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研究课题已完成并上报研究成果。
提高科研队伍素质: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学校教育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形成科研成果:具有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教育理论书籍(科研课题成果集)等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但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