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教师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教师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根据市教育局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意见和班主任工作基本要求及我校实际,特制定教师家访制度。
一、指导思想
树立服务意识,帮助家长分析子女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为学校教育提供依据,促进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
二、具体要求
1、制定家访计划。每学期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对家访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政教处制定详细计划。本班学生家访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级部分管领导参与本年级的学生家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学期要100%覆盖。班主任到学生家庭走访每月不少于2人次,一学期不少于8人次。任课教师到学生家庭走访一学期不少于4人次。
2、明确家访目的。家访要实事求是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诉给家长,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向家长详细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对学生在家、校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同商量,及时妥善解决。
3、家访的形式:①请家长来校沟通交流。②微信电话访问。③走访学生家庭。
4、家访的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散,即教师根据需要,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或当班级中出现突发性事件时,及时联系家长进行上门家访;集中,即由学校统一确定时间、路线进行家访。
5、注重家访方法。教师家访前要通过适当方式通知家长,同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谈话中心,组织恰当的谈话内容;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不能只讲缺点和不足,把家访变成告状,造成学生家长的反感。对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出的偏激或不很正确的意见,要加以诚恳、耐心的解释,让家长给予理解和谅解。
6、讲究家访艺术。教师家访时可请学生带路,并告诉学生家访的内容与目的,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与对立情绪;与家长会谈时,要努力创设和谐的交流氛围,把握谈话重点,注意谈话方式,由学生积极、可喜的表现谈起,诚恳地介绍孩子在校情况,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以及家长对孩子发展的信心;家长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应以师表的行为和风范感动家长,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7、落实专题家访。发现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班主任必须进行专题家访:①无故旷课一天或累计旷课达10节课;②学习成绩突然下滑;③无心向学,上课做小动作、打瞌睡;④学习有困难,思想情绪有较大波动;⑤有辍学的念头;⑥在校发生违纪违规行为;⑦病事假超过三天;⑧发病或受到伤害;⑨家庭出现特殊情况;⑩在校外发生意外事故。
8、注意家访禁忌。教师家访时要切实做到“八不”。
①不计较家长的偏见;②不与家长吵架;③不在学生家长面前批评其他的教师、家长和学生;④不在家长面前做记录;⑤不长时间逗留在学生家中(家访时间不宜过长⑥不打听学生家庭秘密;⑦不在学生家中用膳;⑧不接受学生家长礼品。
9、反馈家访信息。教师家访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资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及时互相反馈家访信息,做好记录,把家长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给学校领导。一定时间后,教师要把家访后学生的变化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家长,以得到家长的进一步配合。同时,教师家访每位学生后都要写教师家访记录,可以是几句话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
10、设立校长接待家长日、班主任接待家长日。每月1日为校长接待家长日,每月1日、4日、7日为班主任接待家长日。
三、家访内容
1、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学
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情况。
2、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阶段性学习、生活、纪律、思想品德等表现或偶发事件。
3、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如个性特点、情绪变化、劳动表现、生活作风、学习习惯、对待家人的态度等。
4、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方法、手段,制定家校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
5、联络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感情,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消除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
6、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各项政策,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7、征求家长对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收集家长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8、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四、考核
1、每月由政教处记录各班级家访,学校对家访记录进行考评并通报。班主任纳入班级考核,任课教师纳入年度考核。
2、对家访中的典型进行表扬,家访经验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