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

日期:2024-05-20     

字号: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潜伏期多为2-10天,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的儿童,尤其在3岁内更为常见。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当然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手足口病全年皆可发病,南方以春夏为高峰期,该传染病可能和肠道病毒喜欢湿热环境有关。

二、手足口病怎么传染给孩子的?

主要传播途径是肠道病毒可以通过胃肠道也就是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也比较复杂。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者黏膜、疱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目前还不明确是否可以经过水或者食物传播。

三、手足口病发展阶段有哪些?

1.潜伏期

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2~10天(平均3-5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的特点为: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4.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四、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1.“二摸”“二看”学起来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学会“二摸”和“二看”法;

“二摸”:摸患儿额头是否高烧,摸皮肤是否发冷。

“二看”: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

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儿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2.清洁消毒要加强

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应每天清洁,每周消毒1-2次。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3.与其他儿童分开来

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4.尽量在家不外出

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内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五、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勤洗手

大人和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大人处理完宝宝的尿片、粪便后也应洗手。有效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2.常通风

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减少病毒停留。

3.吃熟食

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晒太阳

宝宝的玩具、衣服、被褥等要多晒太阳。

5.勤消毒

宝宝的餐具、玩具、排泄物、家庭环境等应勤消毒。

6.离病人

不要让宝宝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

7.远人群

手足口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8.种疫苗

6个月-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和轻症病例。

9.强身体

注意孩子的饮食、睡眠,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