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早期识别“来自星星的孩子”

日期:2024-04-30     

字号:

2024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关于孤独症你是否也有困惑呢?

一、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学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及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

二、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提出了“五不”早期识别方法,如果儿童出现以下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1)不(少)看

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儿童早期开始表示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尤其是对人眼部注视减少。

(2)不(少)应

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儿童对父母呼唤充耳不闻,独自嬉玩、不合作,叫名反应不敏感;不能用眼神和他人共同关注手指指向的其他物体或事件。

(3)不(少)指

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儿童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不(少)语

多数孤独症孩子语言出现延迟或倒退。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自言自语、刻板重复、难以听懂、模仿语言、内容单调、你我不分)。可能在5岁之后习得口语,但自我中心的话题。

(5)不当

物品使用不当: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情感不当:通常不怕陌生人,不合群,独自玩耍、极少微笑、难相处,与父母亲的依恋情感障碍或延缓,不恰当、奇怪的或延迟的交流或情感反应。感觉不当:不喜欢拥抱或避免与他人接触,饮食单调。

 

孤独症普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长期预后与是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严重程度、智商高低以及家庭、社会等环境均密切相关。
    因此,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对宝宝进行观察并检查有无相应等预警征象,若年龄段对应的任何一条预警阳性,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懂比爱更重要,请家长带婴幼儿于儿童保健门诊按时做好常规的保健查体;对学龄前即幼儿园期儿童加强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课堂、群体活动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请及早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不要盲目的给孩子贴“孤独症”的标签,更不要等待观察,请接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

 

让我们共同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穿越孤独星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