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疫应急预案】栖霞市官道中心小学卫生防疫应急预案

日期:2024-03-01     

字号:

学校的公共卫生工作是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学校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学校公共卫生及师生的人身安全,使我校的教学秩序顺利进行,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处置预案》,内容如下:

一、本预案编制目的

为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安全管理,确保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学校稳定。 

二 、编制依据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省、市、县(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专项应急预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各科室、年级及全体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

四、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反应迅速、能动有效、安全有序”的原则,开展在校师生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启动条件

学校校园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六、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胡迎光

成员:汤金宝 曹永胜 于绍杰

2.工作小组

组长:  胡迎光

副组长 于绍杰 汤金宝 曹永胜

成员: 宋吉博 许纪委 于君阳

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突击队成员:全体男教师、 全体班主任

4.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成员:

宋吉博           许纪委

于君阳          

七、明确工作原则 确保万无一失

(一)预防为主

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可疑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在学校的传播和蔓延。

(二)分级控制

传染性疾病根据卫生部对疾病的控制方案要求,按疫情波及的区域范围,分为一般事件、重大事件、特大事件。

在具体的疫情预防控制措施上,根据疾病在本学校的实际流行强度,实施分级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三)分类处置

呼吸道传染病(H1NI、SARS、禽流感、类流感)、肠道传染病(霍乱、感染性腹泻)、手足口或食物中毒的病例,在于早期发现疫情,提高对疫情的早期预警和预报工作。

(四) 及时处置

为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疑似病例、临床确诊病人实行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

八、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指挥系统

任何人发现或得知“疫情”发生,应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王天俊或隋建义、蔡书贵报告。学校领导确证信息属实后,立即启动学校应急程序。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组织指挥系统:1)领导小组。 2)综合协调组。 3)信息组。 4)疫情调查组。 5)消毒组。 6)宣传组。 7)后勤组。

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2)消毒制度。  3)传染病宣传制度。  4)晨检制度等。

九、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及职责

(一)班主任老师

1.负责每天对本班学生中健康状况动态观察,发现与某些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症状或因病缺课情况,应询问学生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如病例数超过正常时,应及时报告政教处隋建义。

2.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提供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

3.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班级学生的发病情况作动态了解后,每天2次报告政教处张老师。

(二)政教处

1.负责每天接收班主任晨检情况,并记录归档。

2.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负责及时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发病班级、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向教体局督导科报告。

3.负责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暂时隔离,必要时护送相关医院就诊。

4.发生突发事件后,负责每天2次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汇报,统计后传真上报教体局。

5.对病愈返校的学生,返校当天必须先到学校政教处,经检查由卫生部门出具的返校证明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

6.接到疾病防控中心对学校的疫情解除通知后,方可对学校采取解除控制措施。

(三)学校领导

1.学校组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明确分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

2.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应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流行的情况,停止进行集体性活动,避免发病班级学生进入集体活动场所(公共电脑教室、语音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地等),对发病较多班级的学生,相对限制活动区域,必要时使用备用教室,防止发病班级之间的交叉感染。疫情严重时,报请相关部门后,考虑全校停课。

3.学校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密切关注学校学生的发病状况。

4.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健康教育课、晨会、班会、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坚持正面宣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引导学生自觉配合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做好学校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发生特点,宣传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治知识,增强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时,对发病班级教室进行彻底消毒,加强教室、实验室、专用室等室内空气流通,要经常开窗通风。对食堂、厕所进行消毒,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十、加强个人防护 消除安全隐患

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时,接触可疑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1.上述人员要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和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各种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1) 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 过氧乙酸、500mg/L-1000 mg/L二氧化氯、有效氯或有效溴含量为1000 mg/L-2000 mg/L的消毒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2) 空气: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8%-20% 过氧乙酸溶液5-6 ml(即每立方米用纯过氧乙酸1克),使用过氧乙酸熏蒸器进行消毒,也可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装有适量酒精的酒精灯加热蒸发,薰蒸2 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熏蒸消毒时要注意防火,还要注意过氧乙酸有较强的腐蚀性。对于体积较大的房屋,密闭后应用0.3%-0.5%过氧乙酸、3%过氧化氢、500mg/L二氧化氯或有效氯含量为1500 mg/L的消毒溶液,用气溶胶喷雾,20-30 ml/m3,作用1-2小时。消毒后即可开门窗通风。

(3) 衣服、被褥、书报、纸张: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 分钟,或用有效氯或有效溴含量为250 mg/L-50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和书报、纸张等,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勿堆积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8%-20% 过氧乙酸5-6 ml(1克/米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熏蒸1小时-2小时。或将被消毒物品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毫克/升)消毒4小时-6小时;或用压力蒸汽进行消毒。

(4) 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 毫升可加漂白粉50克或有效氯含量为20000 mg/L的消毒液2000毫升,搅匀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毫升加入干漂白粉5克或次氯酸钙1.5 克或有效氯为10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100 毫升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 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有效氯含量为50000 mg/L的消毒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5) 餐(饮)具:首先煮沸消毒15分钟-3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也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含量为250 mg/L-50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放在消毒柜里进行消毒。

(6)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含量为2000 mg/L-5000mg/mg/L的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 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十一、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防疫能力

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广泛宣传H1N1.SARS、手足口病、禽流感、霍乱等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卫生科普常识,指导学生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H1N1.手足口病、SARS、禽流感、霍乱等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