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条件
原址学校黄山完小,由黄山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店子、隋家、马家、姚家8个自然村联办,总人口5100人。校舍建于1985年10月,当时共集资17万元,征地29.76亩,当时建筑面积1491平方米。
1985年10月,原三村小学、四村小学、店子小学、隋家小学合并为黄山完小,迁入新建校舍,共有11个教学班,教职工14人,学生360人。
1997年11月被评为烟台市级规范化学校。
1998年12月被评为龙口市学校绿化示范单位。同年被评为烟台市级校园经济先进学校。
2001年11月上级政府拨款近10万元,翻新64间屋盖。2003年9月,经费1.9万元,翻新8间屋盖。
2010-2012年期间,根据《龙口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意见》(龙政发【2010】4号),撤销臧格庄完小,将黄山完小和黄山中学合并,改成镜心学校,在黄山完小老校区建校舍。将容纳原臧格庄完小、原黄山完小和原黄山中学的学生,学校类别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规模11教学班,小学部规模14教学班,在校生1131人。学校辐射半径7公里,服务人口1.13万人。
学校占地面积34249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4762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01.09万元, 图书册数31915册。
二、教师数据
学校共有教职工52人。
三、学生数据
学校共有学生473人,其中女生239人。
四、课程建设情况
龙口是徐镜心的故里,他孜孜以求的民主观念已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镜心学校校名取自辛亥革命先驱徐镜心先生的名字,我校借助这一红色主题教育资源的优势和现代化乡村建设背景,沿着先人走过的足迹,探访那些沉淀下来的历史见证,一起寻找徐镜心遗迹,宣传徐镜心文化,开发了以红色传统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为核心主题的一系列校本课程。
打造德育品牌。学校以徐镜心先生的名言“明格天地,坚贯金石”作为校训,初步提炼出以“明·毅”为特色的教育品牌,教育学生“明德、明知、明礼、明志”,形成“坚毅的品格”,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共处。探索红色主题教育在各学科教学及德育活动中的落脚点,并将其分解,化整为零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建设校园文化。构建红色主题教育的“视觉文化”体系,着力打造以“镜心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雕塑、文化墙等,宣传徐镜心的革命事迹,张贴悬挂名言警句,激励全校师生胸怀祖国,志存高远,传承先烈遗志,勇担历史责任。
探索体验式教学。通过合作学习与实地观摩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中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除充分利用校内劳动基地外,学校还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定期组织参观格润富德现化养牛场,到茂源航天育种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技探索精神。
组织文化宣讲。定期参观徐镜心故居,聆听讲座,汲取正能量,实现以史铸魂,以史明理,以史励志,增强历史责任感。与镇政府党群活动中心联手开展党史学习、专题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开眼界”、“升格局”感受家乡巨变,重温“全国文明乡镇”——黄山馆的乡村振兴路,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学校立德树人、红心育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文素养类:《辛亥革命大潮的北方舵手——徐镜心》、《文明礼仪》、《演讲与口才》、《走进中学时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实施了红色传统计文化教育,通过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先驱徐镜心的成长历程与远大抱负,增强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通过系统的、渐进的文明礼仪教育与表达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以此促进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健康人格的更好形成。
社会实践类:《蔬菜种植》课程源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带进田间地头,让学生在蔬菜种植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中获取真知,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多元发展的能力。
学科拓展类:《法律伴我成长》旨在传播法律知识,完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
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分析校内外环境,深入调研,确定主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开发、完善校本课程,并逐步在各年级实施教学。尤其是《辛亥革命大潮的北方舵手——徐镜心》课本的编撰,是由徐镜心先生的后人,学校退休教师徐学舫牵头,争取多部门支持,查阅大量史料,再依据学校、社区、教师资源和学生兴趣、需求,进行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最终精心编排而成。系统介绍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先驱徐镜心的成长历程,旨在通过学习家乡历史名人的伟大事迹,来塑造学生的人性、人品、信念、价值观、民族灵魂,增强镜心学子们热爱故土的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我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过程,充分整合了资源,有效落实了“五育并举”,凸显了内涵特色化的发展。先后有两位老师在市教研室组织的评选中荣获校本课程优质课教师称号,大大激发了老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