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河洛卫生院健康科普-预防中暑

日期:2023-07-11     

字号:

什么是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哪些人员容易“职业性中暑”?

1.夏季露天工作人员:如港口、码头货物搬运的人员,建筑业、电力行业从业人员;

2.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场所的人员:如冶金、铸造、锻造、热处理、炉窑车间和锅炉间等作业人员;

3.高温高湿作业:印染、纺织、潮湿的矿井等作业人员。

中暑有先兆,这些症状是主要: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中暑程度有不同,临床分为这几型: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热射病: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预防职业中暑有妙招,以下措施要做好!

技术措施: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合理布置热源,尽量将热源布置于车间外面;以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布置于天窗下面;以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热源采取隔热措施;工作地点易于降温等。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隔热。采取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进行通风降温,有条件的场所安装空调设施。高温多湿作业场所,在发热源和劳动者之间设置遮挡热量的隔热物、户外场所设置可遮挡日光直射及周围墙面与地面反射的简易屋顶等。

对于夏季露天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尽量安排早晚作业,使劳动者尽可能避开阳光最强烈的时段。

保健措施:

1.供给高温作业人员含盐饮料和补充营养,每人每天3-5升含盐饮料,饮料含盐量以0.15%~0.2%为宜,作业地点配备仁丹、藿香正气水等药品。

2.加强个体防护,为高温作业人员配备高温防护服、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鞋盖、护腿等。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供给耐燃、导热系数较小的白色工作服。短时间在较高温度的场所作业可穿冰背心(如消防员)。

3.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排除职业禁忌症。

4.组织措施: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高温作业标准。在炎热季节,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加强轮换作业,保证高温作业人员夏季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5.实施特殊人员保护: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职业性中暑莫慌乱,正确处置是关键:

1.首先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

2.让患者平卧,解开衣扣,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

3.意识清醒的患者,或者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

4.出现高热 、痉挛、意识障碍等症状的患者,拨打120的同时,持续降温,并确保呼吸道通畅。

疾控专家提醒:

用人单位要安排高温作业劳动者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健康体检,凡患Ⅱ期及Ⅲ期高血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亢、糖尿病以及大面积皮肤疤痕等劳动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