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时代,海阳市亚沙城小学紧抓机遇,秉承“躬身实践出真知 心灵手巧长智慧”的育人理念,努力创建“学农·学医”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基于文化传承的特色劳动品牌。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校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内涵,提升了劳动教育课程品质,完善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助力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探究新知,增长智慧,获得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建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学农·学医”课程开展
2021年3月,学校在县域内首建高标准的“一亩阳光”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面积666平方米,共分20小块,承包给20个班级,每个班级根据学校规划和二十四节气自主开展“学农·学医”种植体验劳动,有力保障了“学农·学医”课程的开展。基地中间规划有主甬路,两侧每两块地间有窄通道,便于师生进行日常劳动和管理。
二、构建“学农·学医”课程体系,深化“学农·学医”课程实施
1.集体教研,构建“学农·学医”课程体系
为保障“学农·学医”特色劳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劳动实践教研组多次召开劳动教师教研会,集体解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等文件,组织骨干教师编撰了《亚沙城小学“学农·学医”特色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内容涵盖学农和学医两大部分,每部分各包含两个单元,分为蔬菜种植、爬秧瓜果和草本药材、木本药材共四个单元。
在课程实施上,确定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梯度式劳动的基本思路,低年级由基本的蔬菜种植做起,可以参与到其中的日常管理,如拔草、捉虫、浇水、施肥、架秧、剪枝抹杈、采摘果实等。高年级可以参与到对中草材的药性探究、日常管理注意事项及后期深加工和简易的中草药制剂创作,使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参与不同的劳动,获得不同的劳动技能,真正感受奥妙无穷的中华种植文化。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了依托于“小脚丫成长相册”的记实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策略,学生个体、小组成员、家长和教师都作为评价维度参与其中,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全面记录每一名学生的劳动开展情况。
2.开展学农种植劳动,了解二十四节气文化
在学校“一亩阳光”种植园西侧“学农”体验种植区,同学们种植了茼蒿、西红柿、辣椒、茄子、小白菜、胡萝卜、西葫芦、黄瓜等作物。假期时间,同学们时常走进田间地头,参与拔草、捉虫、浇水、施肥、收获等劳动,参与生产劳动全流程,在劳动中感受到了植物生长与节气的密切关系,体认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
3.开展学医种植劳动,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
在学校“一亩阳光”种植园东侧“学医”体验种植区,同学们种植了茵陈蒿、薄荷、板蓝根、迷迭香、益母草、西瓜香、丹参、金银花、枸杞、五味子等药材。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中药材的基本分类、生长环境、药理药性等知识,在劳动中掌握了中药材的种植及管理技能,在课堂上探究了中草药的加工工艺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同学们对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有力践行了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光荣使命。
三、拓展校内外劳动资源,丰富“学农·学医”特色课程种植体验
虽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依然无法满足全校学生对劳动种植体验的迫切需求。学校领导积极拓展校外劳动资源,挂牌了多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学校北侧的种植农户、海阳市图书馆、海阳市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并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体验,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同时,学校鼓励各班级在室内推进“一米阳光”种植窗建设。各班级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培土、种植、浇水等,观察记录植物物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种植生长的全过程,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跨学科融合,打通五育并举新路径
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推进是该校推进劳动教育课程育人的另一重要抓手。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寻找“学农·学医”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以实践作业、思维导图、项目化作业等不同形式打通五育并举的育人新路径。
1.与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融合
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缺乏生活素材而苦于写作。每次劳动活动结束后,语文学科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写下劳动感受。孩子们有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写作文不再“无话可说”,不再“空洞无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根据劳动活动适时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学会与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最为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身体力行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2.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科学教师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引导思考植物的向水性、向光性、向肥性等特性,在拔草、浇水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对于植物生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与认真负责的研究态度。
3.与美术学科融合
同学们通过绘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不同中药材的生长习性、药性、作用与功效等知识,既提高了绘画水平,又加深了对中药材的全面认识。
五、默默耕耘,辛勤浇灌,结出累累硕果
2022年11月,在海阳市2022年小学劳动暨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评选,刘致君、李萍萍、孙鸿俊、李胜辉、孙晓红、孙学涛、于祥斌、冯晓瑾、梁雪洁、成蕾丽、刘入玮老师指导的8类12项作品全部获得一等奖。在12月参加的烟台市第七届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成果展中,孙学涛、刘致君、成蕾丽、李胜辉指导的作品分别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22年11月,迟浩老师被评选为首批海阳市中小学劳动实践骨干教师。
2023年2月,王立军老师在海阳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信息员培训会议上做《新闻照片拍摄技巧及要求》经验交流。
2023年3月,李胜辉老师被评为海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先进个人,我校被评为海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23年3月,在海阳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李萍萍老师撰写的《种植中草药-丹参》获一等奖。
2023年3月,宋梓萌同学被评选为“爱护环境、美丽家园”实践小明星。
2023年5月,在海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分管领导、骨干教师课堂授课比赛中,成蕾丽老师执讲课例荣获一等奖。
“学农·学医”特色劳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帮助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意识,锻炼了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团结合作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今后,学校将继续丰富和深化“学农·学医”劳动课程,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完善课程评价,不断引领学校实现新突破、新发展、新跨越,助力每一个孩子遇到更加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