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5月23日举行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暨“三年行动方案”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了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阳,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于琳,烟台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崔立国,烟台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唐鹏斐,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烟台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 赵向阳: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们继续举行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阳先生,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于琳先生,烟台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崔立国先生,烟台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唐鹏斐先生,向大家介绍全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及《烟台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有关内容,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林阳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林阳: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以“两个健康”为引领,以强化政策动力、服务效力、创新活力为重点,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市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05.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9.97万户,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660家,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政策动力,让民企腰包更鼓。一是强化立法保障权益。在全省率先开展民营经济地方立法工作,《烟台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成为省内首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2022年起实施的《烟台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重点围绕减少办事环节、减轻企业负担、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解决公平竞争和法治环境的短板。二是真金白银春风化雨。市、区(市)两级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同级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激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纾困解难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减税降费、项目奖补、融资支持等方面提出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做优做强的具体措施,真金白银精准直达市场主体,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三是金融赋能纾困解难。深入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融资效率,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企业“少跑腿”,平台累计实现融资323.46亿元。推行“技改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工业技改项目,实施分档贴息并对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技改贷”担保贷款进行补助,推动100个投资过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6亿元。提升全市应急转贷机构服务能力,为资金周转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16家应急转贷机构累计为1989家企业发放转贷资金400亿元,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5700万元。
二、强化服务效力,让民企干劲更足。一是精准推行“企业专员”服务机制。市、县、乡三级选派1855名服务专员常态化、精准化联系服务3139家重点企业,变企业上门找政府为政府登门搞服务,以“走深走实、问需问难、真帮真促”为导向,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建立“一个平台受理、一个专班分办、十个小组专办”的“1+1+10”闭环工作流程及企业诉求“清零”机制,部门联动统筹各方力量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累计解决企业问题4200余个,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载体为抓手,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家,省级15家,市级20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省级18个、市级23个。三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挂牌上市。充分发挥烟台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对接资本市场,近三年新增上市企业12家,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62家。2022年10家民营上市公司新增股权融资138.7亿元,8家民营新三板挂牌公司新增直接融资1.79亿元,民营企业新发行债券融资54.69亿元。
三、强化创新活力,让民企腰杆更硬。一是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建立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9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8家,省级瞪羚企业200家,省级独角兽企业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93家,形成了主业突出、活力涌动的优质企业梯队。二是顶格实施“倍增培育”计划。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遴选200家重点倍增培育企业(龙头骨干型企业100家、高成长创新型企业100家)逐一建档立卡,“一企一档”摸清企业底数、找准发展问题、拿出硬招实策,在现行普惠政策基础上对倍增培育企业产值年均增幅且年度增幅达到倍增条件的给予300-500万元奖励;对培育期内产值首次突破50亿元、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分别给予管理团队最高100-500万元一次性奖励,为激励倍增企业勇做表率注入“强心剂”,让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更快、动力更足。200家倍增企业实现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7%,成为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撑力量。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型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链上云,推广了120家符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场景),认定市级以上智能工厂29个、数字化车间26个;培育了100家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100个工业互联网优秀应用场景,上云企业达到3万家,民营企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的冲刺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和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工作部署,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日前,市工信局牵头起草、市府办正式印发了《烟台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到2025年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20万户,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60%以上等目标,全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面启动。
《方案》围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培强做优市场主体、链式集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助力民营企业拓展市场、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金融赋能行动等7个方面细化了任务措施。其中培强做优市场主体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通过强化优质企业梯次培育,2025年全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00家左右;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 110家以上,瞪羚企业达到26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达到9家;通过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推动高水平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力争有更多的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企业100强、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过300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超过250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1000家;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新格局。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方面,主要是推动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每年培育20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智能工厂梯次培育体系,到2025年,全市上云企业达到4万家,工业设备上云数量达到100万台/套。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主要是培育和打造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载体,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达到30个。
下一步,市工信局将充分发挥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作用,推动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企业矩阵、力量效益”实现蝶变升级,全力促进民营经济为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展现担当、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烟台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 赵向阳:
感谢林局长的全面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大家举手示意。
中新社:
用地难、用地贵一直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下一步烟台在保障民营企业用地和政策支持方面有哪些措施?
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于琳:
重点项目应保尽保。实施“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以真实有效的项目开工作为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依据,对列入国家、省“大盘子”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指标进行保障。同时,按照政策要求,允许符合拿地条件、急需开工的重点项目,采取预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方式保障用地。
推行用地审批清单制度。实行流程再造、审批前置,让政府代替“企业跑”。在社会投资类土地出让前,结合“多规合一”要求,形成“一张清单”,将原来由用地单位在开工前到相关部门办理的各项审查审批手续前置至供地之前由政府统一完成,在供地时一并交付用地单位。其中产生的评估、评价、普查等费用全部计入土地储备成本,由各级财政按分工列入年度预算,最大限度提升审批效率,减少企业负担。
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进一步支持新型产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开展新型产业用地(MO)试点工作,从土地功能适度混合、土地出让价格优惠、突破传统工业用地控制指标限制等方面尝试制度创新;同时通过严格实行项目“双准入”制度和加强履约监管,防止新型产业用地的房地产化,确保通过较低价格取得的新型产业用地真正用于新型产业发展。
凤凰网:
近年,市工商联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市工商联在发挥好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促进“两个健康”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烟台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 唐鹏斐:
加强政治引领,广泛凝聚民营经济人士思想共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采取举办“新时代烟台民营企业家讲堂”、红色教育专题培训、实施年轻一代企业家培养“薪火工程”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广覆盖开展学习培训,推动全市民营经济人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法律护航”行动,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全面建立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调解中心,开展“法律体检”,推进企业合规改革等工作,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法治环境。开展“两送一防”行动,围绕政策宣讲解读、产业链需求对接、融资对接、校企合作等工作,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开展“走出去”行动,组织企业家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参加各种经贸合作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夯实工商联组织基础。开展区市基层组织“强基行动”,加大“五好”县级工商联培育、创建力度。实施直属商会“组织重塑”工程,探索创新运行模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烟台商会品牌。扎实推进商会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引领服务功能。建强民营企业代表人士队伍,健全企业家经常性教育培养机制。
推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优化“两个健康”环境。健全完善常态化联系服务民企机制,不断细化工作措施,通过组织政企面对面、常态化走访调研等形式,及时反映提报民营企业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畅通民企诉求反映渠道,推进政企沟通协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胶东在线: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下一步,烟台将从哪些方面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
烟台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崔立国:
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拓渠道、提水平,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与工信局等部门协调联动,通过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加大投放、建立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构筑金融平台支撑体系、大力推动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等措施不断提升企业融资服务水平,有效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截至4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8599.94亿元,较年初增加502.02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3761.16亿元,较年初增加405.02亿元。今年以来,全市民营企业新发行企业债券5只,新增债券融资53.14亿元,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家,新增股权融资19.79亿元。
下步,围绕民营经济融资发展,烟台将持续深化金融赋能行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强化银企对接服务。深入实施信贷投放跨越工程,加快完善市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企业、项目与银行机构通过平台开展融资需求发布、金融产品展示以及融资对接活动,同时,强化政银企合作,举办分行业分地域分产业链各类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进一步加大金融辅导员驻企帮扶力度,持续强化对全市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的走访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持续优化融资信贷环境。深入实施惠企助贷行动,认真落实好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用好财政、金融等支持措施不断提升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引导银行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模式创新,有效满足民营企业个性化、差异化融资需求。同时引导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好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措施,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好资金接续,切实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持续推进上市攻坚行动,加大优质资源培育力度,动态调整上市后备企业库。发挥烟台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作用,常态化举办培训辅导、现场调研等活动,引导民营企业依据自身实际,对接资本市场不同板块。发挥好推动企业上市专项小组作用,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为企业挂牌上市提供有力支持。鼓励民营企业用好资本市场工具,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烟台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 赵向阳:
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现场提问和发布人的详细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
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仅是政之所向,也是民之所盼。希望大家把笔墨和镜头聚焦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上来,全方位报道好、解读好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会后请联系背景材料里的联系人。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四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