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我市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加强数字技术支撑,优化社区治理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保障四个方面,推动全市城市社区治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实现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社区治理服务现代化建设。
一、伴随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聚焦居民生活所需,从养老托育、卫生健康、教育就业、重点人群保障等9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一是深化社区养老托育服务。到2025年底实现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鼓励支持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物业企业等参与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家庭养老床位”,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圈”。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四同步”机制。健全完善普惠托育政策体系,建成一批费用可负担、方便可及的社区普惠性托育机构。二是提升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周边医疗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精准服务。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提升居民群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三是加大社区教育和就业服务。持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培育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加强劳动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在社区设立就业创业空间,开展就业服务进社区活动,为居民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送维权,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可及性。四是强化重点人群保障服务。建立特殊老年人、特殊困难残疾人巡防关爱制度,对独居、空巢、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和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定期开展探视与帮扶服务。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低收入人口积极提供救助帮扶、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推进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采取上门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方式为特殊困难残疾人提供贴心便捷的社区服务。开展未成年人关爱行动,定期组织排查走访社区困境儿童,有针对性地提供生活帮扶、精神关怀、协助返校复学等服务。
二、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如何加强数字技术支撑、推进社区智慧化建设?
一是统筹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镇街数据平台和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对接各类已有基层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和业务互联互通,推动镇街、社区工作有效融合。不断拓展智慧社区应用服务场景,加快推动基础型智慧社区建设,提升成长型和标杆型智慧社区占比率。二是拓展智慧社区治理场景。完善社区网格治理平台功能,整合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类基础数据。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依法向社区下放政务服务审批受理权限,推动就业、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未成年保护等更多事项实现“网上通办”“掌上通办”,扩大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办理数量和种类,拓展线上查询、办理、反馈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服务”。三是精简归并社区数据录入。完善街道(乡镇)与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根据服务群众需要向街道(乡镇)和社区开放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在区市、街道(乡镇)、社区的多级联动和融合应用。
三、为了方便“上班族”办事,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建立延时服务机制。全面建立社区工作者弹性工时制度,实行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值机制,方便居民利用工休时间办理事务。在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和保证社区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对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和各班次的工作人数,安排好社区工作者工休时间和节假日工作值班,实现社区服务不打烊,切实满足“上班族”办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