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
关于幽门螺杆菌你又知多少?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人胃黏膜中的一种细菌,能够在强酸环境中生存,所以生存能力极强,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
一项来自13个国家的国际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危险性较非感染者高6倍[4],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风险降低34%[5]。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把它列为第一类胃癌危险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由于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传播能力,被称为“超级细菌”。
(1)发展中国家人群Hp感染率为50%~80%;
(2)发达国家人群Hp感染率为25%~50%。
(3)我国约有6亿人感染Hp,年龄从6个月到70岁,以中老年为主。
(4)Hp感染后,除非接受治疗,机体一般难以清除,大多造成终生感染。
(5)Hp感染有家庭聚集倾向,可在家庭内传播。
(6)医务人员,特别是从事消化内镜检查的医生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感染人类的胃部呢?
1、口-口传播
咱们一大家子人,吃饭就喜欢凑一起,图个热闹!
给别人夹菜、用同一个水杯喝水、没用公筷等,都有着不少的健康隐患。幽门螺杆菌指不定会“口口相传”找上你,这下一人得病,全家都可能遭殃。此外,接吻,用嘴喂食等日常的小行为也是幽门螺杆菌通过口-口传播的常见途径
2、内镜传播
在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时,胃镜、活检钳的清洁、消毒不合格。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通常医院对器械的消毒灭菌的监管是极为严格的,所以朋友们不要害怕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3、粪-口传播
「病从口入」诚不欺我!接触了被粑粑污染的食物和水,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手或者嘴巴跑到你的身体里,一不小心就中招了。
生活中如何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部分的人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不会有明显症状,但有些人会有口臭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还有些人会有胃肠道的症状,例如嗳气、恶心、呕吐、腹胀、腹部不适等。如果有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筛查和根治。
筛查方法很多,C13-尿素或C14-尿素呼气试验是最简捷高效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吹口气,半小时后即可查得结果。
临床上还会使用血清学检查(查Hp抗体)和粪便Hp抗原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胃黏膜活体组织为侵入性检查,需通过胃镜检查取胃粘膜进行检查。
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不经治疗很难自行清除。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指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都应该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存在(比如75岁以上高龄老人、14岁以下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严重慢性疾病等)。
一旦检测出感染,一定要去找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
虽然幽门螺杆菌需要治疗,不过也别过度担心。
感染幽门螺杆菌100%导致慢性胃炎,但只有约1~3%发生胃癌。一般,在浅表性胃炎(胃粘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之前)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获益最大,如果治好了,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的发生。
目前标准的四联方案根治幽门螺杆菌成功率约90%。每个人状况不同,具体治疗方案,还是要咨询医生。
生活中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1) 家庭实行餐具专用制
不管家庭成员是否有幽门螺杆菌,都建议实行专碗专筷,不仅有效的避免幽门螺杆菌的家族性传播,还可避免其他疾病的互相传染。
(2) 聚餐实行公筷制
多人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3) 餐具定期消毒
对于使用过的碗筷在洗干净之后,放到消毒柜蒸煮消毒。幽门螺杆菌在100℃的温度、30分钟后就可以被杀死。
(4) 不要嘴对嘴给孩子喂食
大人更不能用嘴巴去亲孩子的嘴,也不要用嘴去吹凉食物,很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
(5) 饭前便后要洗手
幽门螺杆菌及其他致病菌可能会随着大便排出,如果一不小心粘到手上,则有可能造成自己二次感染或者传染给别人。
(6)注意饮食
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过辣、油炸、腌制、生冷食物;少喝浓咖啡、浓茶。
(7)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作息,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控制抽烟、饮酒。
(8)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芬必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