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3月7日
地点:第二实验小学录播室
参加对象:全体数学教师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活动主题:“三真”理念教学研讨
活动过程:
一、“三真”理念的理解:
三真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真问题为起点、真研究为主线、真应用为反馈的大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研究实践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真问题,基于结构化思维,指向学科知识,把学习的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备课中研究真问题的确立,课堂上研究真问题的呈现形式和时间。有结构的学习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生核心素养,防止知识和能力的碎片化,促进认知结构化,知识系统化,可以基于思维导图梳理真问题。
真研究,基于整体化思维,指向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一个过程,整体化思维,使原生态的学习,从生活经验到学科知识,从操作经验到学科能力的转化,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思维训练。
真应用,基于意义化思维,指向实践创新。此环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梯度,有针对性的练习。全面开展当堂反馈,注重当堂清。看不出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学生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把错误作为资源,教师及时性的引导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就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看得见自己思维的生长,学有用的数学,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在独立学习和全班交流中,学生有价值感和存在感。
二、吴倩的说课及反思:
冬奥会是今年的热点话题,趁着冬奥会热度没有散去,这节《折线统计图》课上,以冬奥会举办地为素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从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深刻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1.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本课以学生前置作业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接着出示了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沟通了两个统计图之间的联系。随后学生对比观察两张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充分地比较和交流,从而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此同时也深刻地感悟到两个统计图显而易见的特点,却也各有千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合适的统计图。
2.拆解分析折线统计图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难点在于通过折线分析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内容。这节课把折线统计图拆分为点和线来研究,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发现点和条形统计图的功能一样,能看出数量的多少;接着把线拆分为一段一段来研究,这样对于变化趋势的理解更直接,也更到位,从而突破了难点。
三、活动总结:
新课标指出,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001年之前,我们抓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01提出三位一体,到了2011年就是四基、四能;再到现在,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其实也就是在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就是“三会”。
这样的理念我们如何来落实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锻炼数学思维;认识真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认知。这就是“三真”理念,本学期学校也倡导我们在课堂中落实“三真”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真实的情境并不难找,真实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真实的眼睛。
本节课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培养统计观念和素养。一个具备良好统计素养的人,经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下做出自己的合理分析、正确判断。统计以外的数学基本上是关于确定性的世界,学生已经很熟悉,而对于用数据看趋势,学生刚开始还会感到别扭,但学生学习统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别扭、不习惯到自然、习惯的过程,也是统计观念形成的过程。
在真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变化趋势,不仅能很好地建构统计观念,而且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只有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统计观念。真研究的过程与体验是教学的本真之路。
真应用环节,师生能以统计的观念和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灵活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做到了,真问题,精选素材,提出问题,感受统计需求;真研究,全程经历,丰富体验,培养统计观念;真应用,合理分析,推断决策,体会统计价值。
四、活动效果:
通过教研,老师们理解了什么叫“三真”理念,在接下来的“育苗杯”优质课中,老师们将教研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效果明显。
五、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