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 文字实录

2025年3月26日“‘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日期:2025-03-26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字号:

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3月26日召开“‘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邀请了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胜;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颖;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黄渤海新区分局副局长王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烟台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  赵向阳: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我市生态环境领域创新‘五批’机制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胜先生;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颖女士;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黄渤海新区分局副局长王强先生。

下面,请王德胜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德胜: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对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也是破解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激活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必须遵循的原则,以绿色转型为底色,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方能将“硬道理”转化为“实作为”。近年来,烟台市生态环境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持续赋能,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激发企业绿色“生长力”勃发。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一是以流程再造提升审批效率,打造“极简服务”新模式。共享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企业在环境准入研判、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优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向社会公开年度跟踪监测报告,供入园企业免费使用,减少企业重复投入。在审批流程方面,调整部分项目环评审批流程,将部分行业建设项目环评等级由环境影响报告书降低为报告表,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推广环评“打捆”审批模式,鼓励同类型小微企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共同编制一个环评文件,由环评审批部门出具一个批复意见。此外,简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内容,对已完成环评的园区规划和港口等专项规划包含的建设项目,在规划期内,项目环评可简化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气象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内容,减轻企业编制负担。

二是豁免与分类管理并举,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为减轻企业负担,试点实施登记表豁免管理,对试点园区内城市道路及管网、分布式光伏发电、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等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无需再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同时,探索优化环评分类管理,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探索取消部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环评,明确试点行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方法,强化排污许可提前服务,保障制度衔接与补位。此外,非重大变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发生未列入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变动,无需重新办理环评手续,直接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排污单位在申请取得或变更排污许可证时,只需对涉变动情况进行说明。

三是集成服务与长效保障,构建全周期帮扶体系。加强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推动两者在产排污环节、排放标准、污染防治措施选取、总量控制、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的有机融合。针对部分行业建设项目,在企业自愿的原则下,探索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深化“一件事”集成办改革,将涉及陆域环评、海洋环评、辐射环评、入海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等多个事项的项目,统一纳入一本环评文件,真正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在指标管理方面,充分用好要素指标重点保障政策,建立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对各区市立足自身无法保障的省市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按规定比例申请市级保障或统筹调剂。此外,聚焦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强化跟踪问效。对涉及环评、排污许可、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辐射安全许可等生态环境领域多个行政许可事项的同一建设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政策指导。

烟台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  赵向阳:

感谢王局长的全面介绍。

下面,欢迎大家提问。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举手示意我。

中新社:

此次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基于哪些现实背景?相较于以往治理模式,本次政策在制度创新与突破性举措上有哪些亮点?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德胜:

今年年初,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支持烟台到2030年全面建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近期市政府配套印发《2025年塑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揽子政策措施任务》,细化形成2025年阶段性目标与2030年全面建成的任务清单及责任体系。在省市两级政策协同发力、双向赋能的背景下,市生态环境局紧扣“双碳”战略支点定位,主动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以务实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次政策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探索开展项目审批试点工作。继续在莱山经济开发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只楚园推进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调整部分项目环评审批流程。同时,2025年计划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开展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豁免部分项目审批手续,致力于在环评审批改革创新进程中打造可推广可借鉴的“烟台经验”。

精准做好项目要素保障。着力优化项目指标管理,切实把要素指标重点保障政策用足用好,为确保重点项目能够顺利落地生根,市生态环境局建立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为建设项目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在环境要素指标方面,支持建设项目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进行预支,以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燃眉之急。同时,简化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流程,对限定行业的总量指标替代予以豁免,降低企业的办事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帮扶机制。建立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和挂图作战项目保障台账,通过“一项目一研判”提前分析环评审批堵点、总量指标缺口等关键制约因素,量身定制“要素预支+审批倒排+节点督办”攻坚方案,实现项目从预审到投产的全周期跟踪调度。同步深化“多评合一”集成改革,将环评、排污口论证、海洋环评等跨领域审批事项整合形成“一揽子”解决方案,以“一次申报、并联审查、同步办结”的绿色通道,全链条保障重大项目早落地、早达效。

胶东在线:

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的总量指标是从何而来?如何发挥作用,统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王颖:

为严格控制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对使用中央、省、市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或奖补资金),涉及中央、省、市主导实施的结构性减排政策等减排工程产生的总量指标按照相应比例实施收储,秉持“应收尽收”的原则,不断充实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

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中的总量指标主要用于支持各区市立足自身无法保障的省市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以及莱州崛起、莱阳突破等有关项目所涉及的总量指标的保障工作,对于符合要求的重点项目,我们将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指导各区市优先挖掘自身减排潜力,在充分挖掘减排潜力后,仍存在总量指标缺口的,从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中,调剂总量指标保障建设项目总量指标需求。对于市级总量指标储备库仍无法保障的重大项目,则依据烟台市政府的《烟台市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替代保障机制》的要求和程序实施市级统筹调剂,由属地至少保障所需替代量的50%,其中投资主体要通过技术革新、设施改造等措施进行自我挖潜,至少解决20%;其余部分由市级统筹调剂,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落地,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今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国家级试点”,试点的有关情况如何?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将起到什么作用?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黄渤海新区分局副局长 王强:

环评是污染源头预防的重要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环评管理“放得活”“管得住”,在生态环境部、省、市大力支持下,黄渤海新区争取到了国家级优化环评分类管理改革试点。

本次试点将以深化环评改革为切入点,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落实,加强环境准入管理,对生产工艺简单、污染防治措施成熟、环境影响较小的汽车、船舶、航空、电子设备制造,以及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19个行业项目,取消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企业仅需按要求向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即可启动项目建设。同时,统一规范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推动环评与排污许可深入衔接,实施排污许可的提前服务。此项工作经过梳理评估、专家咨询等前期准备,目前,试点方案已经印发,开始启动实施。试点将于国家发布施行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后自动终止。

优化环评分类试点是生态环境领域落实国家改革部署、破解传统制度瓶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试点,预计每年可减少项目环评审批数量30个以上,环评办理时限由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减少项目环评费用,也提升了环保服务效能,守住了生态环境底线,推动了环评管理从“重审批”向“强服务”转变,将为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烟台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  赵向阳:

感谢王强局长,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请各位记者朋友结合发布内容,发挥各自平台传播优势,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醒目位置做好宣传报道,报道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通过大家高质量的报道,为生态环境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凝聚广泛共识,提供舆论支撑。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需要采访的问题,会后可以联系背景材料里提供给大家的联系人。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三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