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烟台市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烟政办字〔2025〕4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烟台市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烟台市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推进烟台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种业强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锚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种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到2027年,培育特色作物新品种(系)30个、自主研发或引进水产优良品种5个,建成优势作物种子(种苗)基地10处、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5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累计达到7家,种企总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种业强市建设加快推进。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优势种业塑强行动。
1.加快烟台中国“北方种谷”建设。突出我市特色作物优势,以种业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优势种企培育为关键,构建靶向攻关机制,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坚持种业链式思维,延伸保种育种、扩繁生产、成果转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围绕小麦、玉米、甘薯、苹果、大樱桃等重点领域,按照1个特色作物品类,组建1支科研团队,配套建设至少1个领军企业,搭建1个专业研发平台,跟进1支推广队伍,明确1个领建区市,打造产业集聚的优势特色种业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政府、管委;以下各项任务责任单位均包含各区市政府、管委,不再一一列出)
2.加快中国水产种业烟台“北繁基地”建设。持续优化区域布局,建设水产种业东、西、南、北四大集聚区,东部牟平区、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重点打造许氏平鲉、虹鳟鱼类和藻类种业集聚区;西部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重点打造鲆鲽鳎、石斑鱼、斑石鲷等鱼类、海湾扇贝等贝类和海肠等特色本地物种种业集聚区;北部黄渤海新区、蓬莱区、长岛综合试验区重点打造刺参、鲍鱼等海珍品和烟台特色黄盖鲽、大菱鲆、绿鳍马面鲀等鱼类种业集聚区;南部海阳市重点打造鲆鲽鱼类、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种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3.加快打造“烟台种业”品牌。鼓励优势特色种业区举办种业博览会和建设种业文化博物馆,支持种企、科研院所举办成果转化、品鉴评选等活动,提升烟台种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建设烟台中国“北方种谷”和中国水产种业烟台“北繁基地”浓厚氛围。多渠道开展种业宣传,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讲好种业振兴“烟台故事”。(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商务局)
(二)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
4.加强种源保护利用。开展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和分类保护,定期扩繁更新、提纯复壮。支持建设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圃、区),构建以基因、细胞、微生物和活体等为支撑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挖掘优异资源和基因,创制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做好特色品种深度开发。(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林业局)
5.强化新品种攻关。加快核心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广适多抗、适应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推广的突破性新品种(系),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水产良种研发,重点支持刺参、牡蛎、扇贝、绿鳍马面鲀、虹鳟等良种选育和技术攻关。支持组建育种攻关联合体,探索采取“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模式开展研发。(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
6.加快生物育种创新。将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育种全过程,加强双单倍体、多倍体、分子标记辅助、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应用,探索智慧设计育种,建立现代精准生物育种技术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开展生物育种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研发,突破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扭转“卡脖子”局面。(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搭建育种创新平台。鼓励引进或利用重大科创平台、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种企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联合育种基地、遗传育种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建设种业科创园等,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市农科院在种源鉴定保存、生物育种攻关、新品种培育、脱毒种苗开发等领域率先突破,打造种业创新高地。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等向育种领域重点倾斜。支持种业科研成果在烟实施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实施优良品种推广行动。
8.加强基地建设。在粮油生产优势区、果蔬生产集中区和水产苗种繁育集聚区,分别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粮油种子、特色果蔬种苗和水产原良种繁育基地。支持畜禽良种企业加快创建和改造一批优势畜禽育种场。鼓励龙头企业与制种大户、合作社加强全过程良种繁育合作。鼓励种企、科研院所建设农作物南繁基地。支持打造展示示范功能突出、良种良法配套的展示评价基地,推动品种展示评价和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到2027年,建设优势作物种子(种苗)基地10处,新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5处。(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林业局)
9.加强良种推广。健全完善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种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品种展示评价、示范观摩、技术培训等,指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推进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换代。鼓励区市探索开展小麦良种统一供种。持续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示范推广刺参、贝类、海水鱼等优良品种。到2027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四)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
10.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特色科企阵型,重点培育一批科创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种企。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航母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打造优势种企集群。支持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具有核心技术的优质种企纳入全市上市后备企业库,实行梯次培育、重点辅导。整合壮大种业全产业链,引导订单化研发生产,实现延链增值。鼓励传统种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财政局)
11.提升金融创新力度。完善种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银行机构探索品种权、设施设备、股权质押等融资产品,保险机构丰富种业保险产品,基金机构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投早投小力度,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探索开展种业“拨改投”试点。(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烟台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
12.加强种业交流合作。鼓励本土种企“走出去”,支持外地种企“引进来”。支持引进国内外优质种源和先进技术,加强双向深度交流。推进自贸区烟台片区同海南自贸港区联动创新,探索形成跨区域苗种合作新模式,加快与海南自贸港共建“一库一平台一联盟”创新体系,打造中国水产种业“南北出海口”。(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科技局)
(五)实施种业安全筑基行动。
13.加强种业监管。落实种子(苗种、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备案制度,规范品种试验管理,完善市县两级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提高规范化水平。持续推进市场净化行动,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无证生产、制售假劣种子(种苗)、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加强网销、进出口种子监管,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烟台海关)
14.加强种苗防疫。健全水产苗种监管制度,建强渔业兽医队伍,加强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建设。加强种畜禽疫病监测,支持畜禽核心育种场开展疫病净化。强化水产苗种、种畜禽产地检疫和病害防治,及进出境种子种苗检验检疫。(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烟台海关)
三、强化要素保障
各级要加强组织领导,由农业农村、海洋发展和渔业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种业重点任务落实,实现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集,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安居保障等力度,引进国内外种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健全种业人才激励机制,在项目申报、职称评聘、成果评奖、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强化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国家、省种业政策资金支持落地烟台,市级财政自2025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涉及种业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报市政府同意后给予专项支持,相关区市政府(管委)要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强化用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优先支持保障种企用地需求。加强种子应急保障,落实国家、省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各区市要扛牢种业振兴责任,明确重点任务,制定具体措施,聚焦优势特色种业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确保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取得实效。(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