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十三场发布会。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杰解读《烟台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1.烟海e家:今年7月份,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烟台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据了解今年烟台市将启动该项工作。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相关情况如何?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杰:今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烟台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旨在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高质量成果产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办法》共27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竞赛组织。市政府设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院所组成的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组织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市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成果竞赛工作的组织实施。竞赛每年组织一次。
类别设定。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分为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科技进步类、青年类、国际合作类五个类别。其中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科技进步类分别设立一、二等奖,青年类和国际合作类不分等级。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50项。
竞赛流程。市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采取线上评审的方式,组织技术专家进行评审,按照1:1.5的比例确定复赛名单;复赛采取会议答辩的方式,组织技术、产业专家进行会议评审,按照1:1.2的比例确定决赛名单;决赛采取现场路演的方式,组织技术、产业、经济、企业界等方面专家组成综合评审组,进行现场投票,按照投票结果提出拟授奖成果和等级。
成果应用。授奖成果由市政府批准并颁发荣誉证书,作为完成人晋升职称等的重要依据。对授奖成果,按照一等奖10万元、二等奖5万元的标准予以资金支持;对授奖的青年类、国际合作类完成人按照10万元的标准予以资金支持。授奖成果优先提名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目前市科学技术局正在抓紧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开展前期筹备工作,四季度组织开展竞赛活动。
2.中国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市科技局在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厚植企业成长沃土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和成效?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 王晓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烟台一直坚持把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作为聚集创新资源的一线窗口、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关键举措,先后制定印发了《烟台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烟台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实施细则(试行)》《烟台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加大对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力度,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补助由90万元、30万元、15万元分别提高到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新增对众创空间市级补助,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众创空间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补助。同时,对各类孵化载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运营机构每家高企奖励5万元,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截至目前,烟台共有孵化载体60家,在孵企业1442家,入驻团队534个,拥有专业孵化服务人员273人、创业导师484人,孵化资金总额达到24.28亿元,700家在孵企业和84家创业团队累计获得投融资9.88亿元。2023年各类孵化载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18家,较2020年增加517家;高新技术企业180家,较2020年增加149家,其中省级以上17家孵化载体培育首次认定的高企78家,高企数量居全省第1位;举办创新创业活动995场次,孵化载体内入驻企业总营收29.8亿元,孵化载体已成为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前沿阵地。
下步,市科学技术局将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推动孵化载体建设,一方面完善各类孵化载体政策扶持体系,出台市级加速器管理办法,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链条,新增对新认定的省级、市级加速器的市级补助,分别给予运营机构最高100万元、50万元补助,对加速器培育高企给予运营机构市级奖励5万元/家。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解决企业高端人才招引、技术创新等难点堵点,支持烟台企业在省外建立“人才飞地”,借力飞地“外脑”资源,导入科创项目、高端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经验等,加速高端人才智力的承接转化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对“人才飞地”培育企业在烟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按照每家高企5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助力烟台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功能,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平台体系,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支撑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烟台市科创平台建设和下步规划具体情况如何?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于淼:近年来,烟台市坚持将加强科创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加大投入,强化机制创新,通过主动布局、引进共建、对上争取等方式,积极推动科创平台建设。目前,科技口共建设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79家,引进共建平台13家。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各平台共承担科技项目680余项,争取纵向经费16亿余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00余项,柔性引进国内外院士43人,培养“万 人计划”“泰山系列”等省级以上工程人才330余人。
其中,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绿叶制药牵头建设的“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目前烟台市唯一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自2023年获批以来,成功上市多款创新产品,实现了多个“中国第一”;烟台市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的新药创制省实验室,已获2个一类新药获临床批件,累计转化3个成果。围绕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烟台市与兰州化物所合作共建的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已与36家企业及高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与泰和新材、杰瑞石油等建设了10家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今年5月21日,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烟台召开,烟台实验室体系建设工作获得了充分肯定与认可。下步,市科学技术局将结合全市重点产业链科创平台分布情况,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布局,推动平台提质升级,突显对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围绕前沿、新兴、优势领域,争取十五五期间,完成“3331”实验室体系建设,构建具有烟台特色、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实验室架构,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同时,着力引进优势资源共建高能级平台,重点建设烟台科技大市场,打造集成式公共服务平台,为赋能我市企业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搭建载体;建设东方航天港研究院,为“东方慧眼”星座和空天信息产业化应用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完善烟台航天产业链条、探索实现产业闭环、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