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解读”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葵阳,烟台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科科长陈建平,烟台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应急与职业健康科科长曲正国,介绍《烟台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
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根据《山东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烟台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进一步优化烟台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市卫生健康委编制《烟台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十三五”期间,烟台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宗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均寿命达到80.5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2.7/10万、2.29‰和3.4‰,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医疗资源总量有所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09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0.78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05人和3.1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1.87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为5.4人。
发布会现场
《规划》设置了床位配置、人力资源和体系融合三大项17小项医疗资源配置主要指标,主要从床位配置、人力配置、技术和设备配置、信息数据资源配置等四个方面优化总体布局。《规划》内容包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卫生健康监督体系等6大服务体系格局,每个体系分别从“功能定位”“建设任务”“资源配置”3个方面规划具体指标和任务,专栏规划6类21个重点项目,主要包括: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重点推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重点推动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与物资保障能力、完善采供血服务能力、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重点推动医疗高地建设、加快医防融合发展、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与公立医院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答记者问
9月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解读”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葵阳,烟台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科科长陈建平,烟台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应急与职业健康科科长曲正国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胶东在线:近期出台了《烟台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结合烟台市医疗卫生体系实际情况,《规划》实施的意义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葵阳——
“十三五”时期,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健康服务方便可及,中医药发展持续推进,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为健康烟台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面临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基层卫生依然薄弱、公共卫生体系尚不完善、医疗及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卫生健康监督体系执法效能有待提高等问题。同时,总结近三年来新冠疫情防控经验,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诊疗和健康问题管理能力,发展公共卫生和基层服务等薄弱环节,加强机构管理和分工协作,优化服务提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满足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要,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烟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编制了《烟台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经市政府同意,以市卫生健康委文件于7月30日印发实施。《规划》的实施是市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和抓手;也是各区市对卫生健康事业进行宏观调控以及编制区域《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5张,其中公立医院4.4张左右;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85人(其中中医类别0.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05人,每千人口执业药师(士)数达到0.54人。
凤凰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保障群众健康的基础,烟台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葵阳——
着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到2025年以区市为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到省提升标准和国家推荐标准占比分别不低于70%、20%。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每个涉农区市按照医疗资源布局人口规模等,选择1-3个中心卫生院,打造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横向辐射周边乡镇,纵向缩小县乡差距。
着力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服务人口规模,科学统筹村卫生室布局,逐步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公益特色鲜明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起服务半径2.5公里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员配备,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稳定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以区市为单位按照服务人口1-1.5‰配备乡村医生,中心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村医队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具备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45%左右。
大众日报: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烟台各级疾控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下步,烟台在疾控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应急与职业健康科科长 曲正国——
加快推进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疾控中心和14处区市疾控中心新改扩建项目,建设42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用,着力改善各级疾控中心的基础条件。
加快推进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各级疾控中心空编补齐,创新人才引进考评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招聘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实施疾控人员岗位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领军人才培养。
加快推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工作。聚焦“资源通、信息通、人员通”,建立完善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机制,通过强化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人员交流、业务协作,建立起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工作机制,提升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能力。
加快推进疾控机构改革创新试点。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的决策部署,以改出能力、改出实力、改出活力、改出成效为目标,建立健全疾控中心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的疾控体系,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烟台将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大众网:十三五期间,烟台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满意度不断攀升,十四五期间烟台将采取什么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科科长 陈建平——
推动医疗高地建设。以建成的医院为基础,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积极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打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要依托全市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动市办医院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规范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着力推动大病不出市、一般病在县域解决。
推动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快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建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通过开展远程医疗,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
加快医防融合发展。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规定落实补助政策。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人员交流、业务融合、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促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推进疾控中心、二级以上医院、基层机构深度融合,拓宽医防融合服务范围,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加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由三级医院牵头,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共同体。在区市建设“以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区域医共体。鼓励专科联盟建设,形成区域内特色专科中心。
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建设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普惠便民服务平台。实现预约挂号、复诊识别、入出院管理、检查就诊、费用结算、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就诊医疗“医链办”。
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与公立医院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提供以高水平专业为特色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建设提供特需紧缺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