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烟台市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
烟政办字〔2023〕60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烟台市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0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烟台市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方案
“母亲河”与沿河区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紧密相关,是对所在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构建、文化传承和民族象征等起到重大作用的河流。为进一步补齐我市县域“母亲河”防洪薄弱短板、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推动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烟政字〔2022〕81号),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对标区域和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基,以人民群众期盼为本,以水生态优美为魂,“一县一条河、三年全覆盖”,将县域“母亲河”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区域韵味、乡愁情怀的流域性生态廊道,为美丽烟台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安全、生态、宜居、富民,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序实现河湖休养生息,重塑和保持河湖健康生命形态,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全域谋划、系统治理。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坚持全流域谋划治理,做到区域服从流域、局部服从全局。“一河一策”,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有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
文化引领、高质发展。把县域“母亲河”作为承载乡愁的一种特色载体,加强水文化保护。充分挖掘水文化资源,讲好水文化故事,做强水文化产业,推动水与经济联动提升,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改革提升。以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推动县域“母亲河”管理能力提升,增强流域涉水信息感知和处理能力,科学调度水工程、管护水资源、防御水旱灾害,打造智慧“母亲河”。
三、工作目标
有关区市选择辖区内最长河流,或对本区市防洪、生态等影响最大的一条河流作为县域“母亲河”。到2025年,通过三年攻坚行动,将“母亲河”打造成为“安澜之河、生态之河、幸福之河、文化之河、产业之河、智慧之河”等六河相融的复合型河道,推动防洪标准达标提升,促进区域环境优化美化,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发挥河流水系综合效益。
四、建设要求
(一)安澜之河:补齐短板弱项,完善流域防洪体系。聚焦“母亲河”防洪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加快堤防加固、清淤疏浚、控制性工程等建设,全流域堤防达标率整体提高至100%。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监管,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全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确保防洪安全。
(二)生态之河:全流域治理,改善全域水生态环境。以“母亲河”全流域水质稳定达标为重点,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拦蓄、生态补水、雨污分流、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让流域之水活起来、净起来,满足生态流量(水量、水位)基本要求,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排海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三)幸福之河:共建共享,营建高品质滨水空间。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着眼点,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在满足流域防洪要求前提下,加强滨水滨岸亲水设施建设,提高滨水活动区域的贯通性、延展性、丰富度,重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让“母亲河”成为群众亲水休闲、观景游玩、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四)文化之河:守根铸魂,传承弘扬优秀水文化。充分挖掘“母亲河”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加强水工程遗产遗迹保护,通过水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建设,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文化理念贯穿到“母亲河”建设全过程,打造“记得住乡愁、留得住历史”的文化观光带。
(五)产业之河:以水为脉,推动沿线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全流域综合治理、水美乡村等项目建设,积极盘活水利资产,推动实现“水利资产资源化、水利资源产品化”,吸引社会各类资本进驻,因地制宜发展康养、培训、露营、现代农业等产业,让“母亲河”成为吸引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
(六)智慧之河:数字赋能,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控、水文化发展的“4+N”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母亲河”全流域河道、水库、堤防、闸坝四预功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构建部门协同、智慧监管、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数字孪生流域。
五、计划安排
2023年10月中旬,有关区市确定县域“母亲河”名单报送市水利局。2023年10月底,有关区市制定出台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实施方案并报送市水利局。2024年,14条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工作全面展开。2025年,14条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全部完成,达到预期工作目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作为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现代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部署推动。有关区市政府(管委)是实施主体,负责组织推进、资金落实、项目实施等具体工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市县两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补助资金支持。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券、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衔接,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需求。
(三)严格绩效评价。每年对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并作为现代水网建设激励的重要内容,提高权重比例。对先进区市,在资金补助、奖励激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落后区市,采取技术服务、通报、督办等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务求工作实效。
(四)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新闻、社区宣传、新兴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支持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