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策启动

公众参与

专家论证

风险评估

集体讨论

决策公布

执行评估
- 决策草案
- 草案解读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鲁政字〔2020〕269号),现就我市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定如下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全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78.59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551.57平方公里;除生态保护红线外的一般生态空间面积不低于1983.02平方公里。以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涵盖全市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各类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海域、海岛、河流、湿地、林地、水库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
——环境质量底线。稳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区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省、市考核要求,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3.6%;入海河流消除劣V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7.6%。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资源利用上线。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压减,能耗总量及强度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总量及强度“双控”,全市用水总量目标控制在17.0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目标完成省下达任务;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消除,平水年份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及强度指标达到省下达目标,确保耕地保有量,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市开发强度,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
到2035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巩固完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安全格局稳固。
二、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全市划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3类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分类管控。
(一)陆域环境管控单元。全市陆域划定环境管控单元326个。
1.优先保护单元。共125个,主要涵盖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该区域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各类自然保护地、河湖岸线、海岸线管理要求。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优先保护单元根据国家和省最新批复动态调整。
2.重点管控单元。共121个,主要涵盖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和各级各类工业园区(集聚区)、资源开发强度大或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区域。该区域重点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涉及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园区的重点管控单元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规划环评等动态调整。
3.一般管控单元。共80个,主要涵盖除上述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单元以外的区域。该区域执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二)海域环境管控单元。全市海域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17个。
1.优先保护单元。共55个,主要涵盖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该区域重点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涉及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保护单元根据国家和省最新批复动态调整。
2.重点管控单元。共28个,主要涵盖工业或城镇建设用海区、港口区、矿产与能源区、特殊利用、排污混合区、围填海区等开发利用强度较高的海域,以及水动力条件较差、水质超标和存在较大风险源的海域。该区域重点提升海洋环境质量,强化陆海统筹,优化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3.一般管控单元。共34个,涵盖除上述海域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单元以外的区域。该区域重点以维护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执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三、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及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等相关政策,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生态功能定位,根据省-区域-地市-单元四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省级、区域清单基础性、规范性要求,以全市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明确相关要求,建立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四、实施要求
(一)服务高质量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三线一单”作为综合决策的前提条件,相关政策、规划、方案制定和执法监管过程应加强相符性、协调性分析。区域内城镇建设、资源开发、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时应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重要依据。将“三线一单”作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的基础依据,落实“三线一单”与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联动。对于选址和污染物排放符合“三线一单”要求的产业园区规划,其环评可简化相关过程分析与核算工作。
(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强“三线”目标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或质量达标方案的衔接。在功能受损的优先保护单元率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重点管控单元有针对性地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解决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生态环境风险高等问题。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三线一单”在各要素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三)推动数字化应用。依托全省统一的“三线一单”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全市“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和业务化运行。衔接生态环境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推动与污染源普查、环境调查、土壤详查、环境监测、排污许可、环境执法等相关数据平台建立接口,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框架下推动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目标的联动管理。加强与烟台市智慧环保等大数据平台对接和信息共享共用。
(四)实施动态调整。建立评估更新和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5年组织开展“三线一单”实施情况评估和更新。因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河湖岸线、海岸线等调整发生变化,“三线一单”内容对应调整并动态更新。
五、保障措施
(一)卡紧压实责任。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与市生态环境局对接,按职责分工做好应用工作,及时反馈相关更新数据信息,确保“三线一单”顺利实施。各区市政府(管委)是本辖区“三线一单”实施的主体,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按照省级和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做好方案落地和应用实施。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制定出台市级“三线一单”配套管理文件。组建长期稳定的市级专业技术团队,落实专项经费,切实保障“三线一单”评估、更新调整、数据维护等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扩大公众参与和监督范围,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不断完善。
(三)加强评估监管。建立健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跟踪评估“三线一单”实施成效,切实加强执行监督,推进实施应用。加强对配套政策落实情况、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情况的跟踪分析。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三线一单”监督管理。
附件:1.烟台市环境管控单元图
2.烟台市环境管控单元汇总表
3.烟台市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方案》编制目的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鲁政发〔2020〕269号)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市级“三线一单”成果编制与发布工作的通知》(鲁环字〔2021〕33号)要求,我市组织编制了烟台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形成《烟台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统筹推进烟台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方案》编制过程
2018年,我市率先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组。2020年5月,我市初步成果通过了省厅组织的技术审核,修改完善后纳入省方案,2020年12月进入国家数据库。2021年5月17日,《方案》通过了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审查,并经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等11个部门会签同意,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由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6月24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印发《方案》(烟政发〔2021〕7号)。
三、《方案》主要内容
根据全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成果,烟台市共有陆域环境管控单元326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22个、重点管控单元124个、一般管控单元80个),海域环境管控单元116个。
《方案》在承接省级清单和区域清单要求同时,细化制定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各管控单元清单,从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四个维度上提出全市适用又具有地域特点的总体管控要求;在市级清单基础上,结合各区市发展定位、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管理使用的角度建立了细化到乡镇级别(各级各类园区集聚区)的管控单元清单,形成了差异性、可落地的生态环境管控要求。
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是认真指导区市层面做好落地实施。加强省、市“三线一单”相关政策要求的宣传,进一步加大对区市层面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力度,提高各有关部门对“三线一单”工作的认识和实施力度,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落地。同时,做好“三线”衔接的动态调整,保持“三线一单”成果与相关规划和政策衔接。
二是积极做好成果应用总结。将“三线一单”作为生态环境准入等综合决策的前提条件,加强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的联动,强化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建设“三线一单”成果数据库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加强与烟台市智慧环保等大数据平台对接融合和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实现“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和业务化运行。
- 征集公告
- 意见征集情况
为深入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要求,我局拟定了《烟台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由于政策原因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我局于5月27日-6月4日通过网站,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间,无公众提出意见。
- 专家论证
2021年5月17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烟台市组织召开烟台市“三线一单”成果审核会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直部门及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市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代表,市技术组有关人员参会。会议邀请了6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烟台市“三线一单”成果进行评审。与会专家和有关单位代表听取了烟台市“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情况介绍以及“三线一单”编制成果汇报,经认真审查、评议、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烟台市“三线一单”成果通过审核。会上南开大学徐鹤教授等6名专家共提出30条意见,全部进行了采纳。
- 风险评估
无
- 集体讨论
合法性审查情况:已经过合法性审查。
市级审核通过该决策事项的会议情况:经6月18日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 执行评估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鲁政字〔2020〕269号),我市印发了《烟台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烟政发〔2021〕7号,以下简称《方案》)。现将决策后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评估过程和方式
(一)评估职责分工
1.行政许可科牵头评估工作,负责“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决策实施后评估工作调度推进、督导评估。
2.各有关部门、区市,对2022年动态更新需求及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执法监管、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择、城镇开发建设、产业园区管理、生态环境要素管理等实施应用情况提炼成果实施应用典型案例。
3.行政许可科起草《方案》推进决策实施后评估。
(二)评估进度情况
评估工作安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部署启动阶段(8月上旬—9月中旬)。包括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召开评估启动会做好工作分工。
2.科室自评估阶段和第三方评估阶段(9月中旬—10月上旬)。赴区市和相关单位调研,深入了解《方案》实施情况,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对于实施应用情况,提炼成果实施应用典型案例等做好沟通衔接开展评估。
3.起草评估报告阶段(10月中旬)。行政许可科负责梳理分析各区市、各部门动态更新需求及自评情况,形成整体评估报告。
4.汇报审议阶段(10月下旬-11月中旬)。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对评估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后报相关部门。
二、决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三线一单”源头指引和管控作用,烟台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于2021年8月16日印发《关于印发<烟台市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通知》,配套明确了烟台市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等具体内容。
自《方案》印发实施以来,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动“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工作。期间,“三线一单”成果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保护、协同推动减污降碳、强化“两高”行业源头管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山东省“三线一单”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要在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要求,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跟踪评估、动态更新工作,有效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不断完善。
《方案》整体实施有序推进,并受到相关部门及区(市)的高度关注,为促进我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决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自《方案》印发实施以来,我市稳步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工作,但现阶段“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尚不明确,如何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融入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索。
四、继续执行决策的建议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强化完善“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强化“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强“三线一单”信息平台的使用,开展烟台市“三线一单”协同推动减污降碳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三线一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作用,统筹落实碳达峰管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