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忠涛 通讯员 位永丰 张涛 杜保江 烟台报道
为顺利推进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在烟台市财政局支持下,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高效利用150万元财政资金,聚焦提升救助管理专业化、精准化水平,通过硬件改造、功能优化与模式创新,建成集救助保护、服务保障、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教育实训基地,有效提升了救助服务效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精准服务,夯实全链条保障基础
改造升级救助接待大厅,科学设置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温情服务。创树“携手相助,让爱回家”服务品牌,打造“山海情”寻亲工作室,提高寻亲效率与成功率。创新就业帮扶信息专区,协助有就业意愿的受助人员投递简历,阻断“流浪-再流浪”循环。围绕“社工+”服务模式,打造“蒲公英”社会工作室,提升反复流浪人员帮扶成效。引入烟台东方医院第二执业点,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响应受助人员基础医疗需求。自改造投入使用以来,共救助243人次,寻亲成功15人,提供就业帮扶26人,开展专业社工服务85人次。
建强平台效能,提升专业能力与规范水平
聚焦救助管理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集教育培训与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线上系统授课+线下实操演练”的系统化培训模式,着力提升全市救助管理队伍的业务素养与实战能力,推动全市救助管理服务进一步从“经验化”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型,全面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强化科技赋能,构建高效协同救助网络
创新建立“云巡查 + 救调度”机制,深度对接公安、城管等部门1500余个重要路段监控资源,对车站、地下通道等流浪乞讨人员易出现的重点区域,实施24小时动态监控与智能分析预警;一旦发现疑似人员,3分钟内即可生成精准调度指令,直连全市200余个救助站点,实现街面人工巡查与平台智能监控的无缝衔接、快速响应。
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入,助推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专业的区域性中心救助枢纽,既是财政资金服务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也有效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构建温暖烟台、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贡献了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