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消毒及消毒的场所
消毒的核心目的是杀灭或清除环境、物品表面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降低感染风险。这些场景尤其需要重视:
家庭日常:门把手、手机、键盘、马桶圈等高频接触物品,每天至少消毒1次。
疾病高发期:流感季、诺如病毒流行期,需加强室内空气、地面、餐具消毒。
特殊场所:医院、学校、超市等人流密集区域,定期消毒可减少交叉感染。
宠物家庭:宠物窝垫、食具、活动区域需定期清洁消毒,避免人畜共患病传播。
二、常见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杀菌力强,可用于地面、家具、衣物消毒。但腐蚀性强,需稀释后使用,避免接触皮肤、金属;不可与洁厕灵混用,以防产生有毒氯气。
醇类消毒剂(75%酒精):常用于手部、手机、电脑等小面积物品擦拭消毒。易燃易挥发,使用时远离明火,不建议大面积喷洒。
二氧化氯消毒剂:安全环保,适用于饮用水、果蔬消毒,刺激性小,但需现配现用。
三、消毒常见误区
误区1:消毒越频繁、浓度越高越好
真相:过度消毒会破坏环境微生态,增加耐药菌风险;高浓度消毒剂可能残留有害化学物质,刺激呼吸道和皮肤。建议按需选择,遵循产品说明稀释使用。
误区2:酒精喷洒空气能消毒
真相:酒精易燃,喷洒后遇明火或高温易引发火灾;且酒精挥发快,难以达到有效杀菌浓度。空气消毒建议使用紫外线灯或开窗通风。
误区3:消毒剂混合使用效果更强
真相:不同消毒剂混合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例如84消毒液与酸性清洁剂混合会释放氯气,危及生命。务必单独使用!
误区4:消毒后立即使用物品
真相:部分消毒剂需作用一定时间(如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才能起效,消毒后应等待充分晾干或用清水擦拭残留,避免消毒剂残留入口。
四、分场景消毒指南
(一)家庭消毒
空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必要时使用紫外线灯(人需离开房间)或空气消毒机。
物品表面:门把手、桌面等用稀释后的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餐具煮沸消毒15分钟或使用消毒柜。
衣物织物:耐高温衣物可煮沸消毒;普通衣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15-30分钟后清洗。
(二)手部消毒
外出回家、饭前便后首选流动水+肥皂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不便洗手时,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三)特殊物品处理
快递包裹:用75%酒精喷洒外包装后再拆封,内件物品按需消毒。
生鲜食材:用清水冲洗,不建议用消毒剂浸泡,避免化学残留。
五、安全提示
1.个人防护:使用消毒剂时佩戴手套、口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口鼻。
2.存放安全:消毒剂应密封避光保存,远离儿童、宠物及火源。
3.过敏注意:对消毒剂成分过敏者,可选择温和的季铵盐类产品或咨询医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