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学期的学校工作中,我们始终将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心。我们秉承“尊重、激励、生动、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深耕细作,笃行致远”的工作态度,坚持规范执行课程方案、贯彻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课堂改革
为落实新课标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引导教师全面践行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以“有温度、有参与、有实效”的“三有”课堂建设为抓手,在中高学期级继续稳步推进“7+2”教学模式,即“导、思、议、展、评、练”+“课前预习、课后迁移”。以教师的问题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和导行为主导,让课堂有温度;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让课堂有参与;以促进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为宗旨,让课堂有实效。
二、教研活动
(一)校情+学情,选题走真
新学期开学前一周,教导处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总结了上学期教研组活动开展情况,并对新学期教研活动提出建议与要求。结合真实校情,本学学期,我校主题教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读新课标,明新方向;二是单元整体,探新教法
(二)研讨+集备,活动走实
教研活动不仅走真,还需走实。如果教研活动选定的“主题”是大方向,那么学科教研活动就是细指导。各教研组依据选定主题,利用每周半天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1.研讨类活动。
主说人的形式可以是骨干教师讲座、级部代表交流、案例展示等等,其他成员在所有发言完毕后,根据自己学习中的疑问、感悟,进行提问、解说,实现人人参与的深入研讨。
2.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活动同样确定中心发言人。各位教师提前通课,确定课型、明确重难点,并进行集体备课记录。以数学教研组为例,全校数学教师共10人,平均每级部2人。在进行集备时常常会出现同级部的两名教师均为第一次教本学期级的情况,缺乏对于本学期级知识掌握程度和重难点把握。因此在教研组内一、二学期级为低学期级组,三到五学期级为高学期级组,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发言人,教过本学期级的老师再给出教学建议,讨论整理出本阶段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
(三)实践+反思,提炼走深
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所探讨出的策略与方法,最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以检验其有效性。例如,在语文教研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基本模式,即通过一堂课结合一次教学研讨来构建“高效课堂”。
三、常规管理
(一)规范课堂常规,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助力课堂教学,我校狠抓课堂常规。以规范师生汉字书写为抓手,每天下午学生进校后,各班进行规范书写指导,定期进行全校性书写大赛。此外,学校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为课堂常规直接负责人,积极参与,强化日常管理,开展了一日常规口令练习,口令贯穿课前、课中、课间、放学,让好习惯伴随孩子一生,让小口令发挥大作用。
(二)规范常规检查,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我校对于备课以及作业的检查采取定时、定点、定人。对备课、听课、学生作业及批改记录等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同时,结合推门听课活动,随机检查听课教师的备课、作业。通过教学常规检查,发现亮点,找出不足,及时反馈给全体教师并采取回头看的方式来落实整改情况,做到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有落实。整体来看,教师们备课扎实充分,能够体现出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教学风格。
(三)规范作业设计,为学生素养保驾护航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持续规范教师作业设计,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在“质”与“量”上落实落细。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围绕“优化设计、科学分层、减负增效”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更新教师作业观,进行作业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培养
(一)推门听课,以听促教
上好一节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督促教师努力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真正实现“小课程大课堂”。在推门听课过程中注重发现好课、亮课,供老师参考学习!
(二)青蓝同心,师道传承
为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学期教师快速成长,我校继续推进“青蓝工程”,制定青学期教师成长规划,通过“示范课”“展示课”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青学期教师教学能力飞速提升
(三)读写共生,素养提升
通过举办教师读书会、硬笔和软笔书法培训等系列活动,我们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持续学习与成长。本学期度,各学科共举办了3次读书会。我们定期分享教育理论书籍、教学案例分析以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营养和创新灵感。教师硬笔与软笔书法培训是学校提升教师书写技能的关键途径。在本学期,我们邀请了书法协会的专家为青学期教师们开展了粉笔字培训,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粉笔字书写能力。
五、结语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不忘来路,向阳生长。回望本学期度,我校全体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望新的一学期,有区领导的正确指导、鼎力支持,莱山九小将凝心聚力勇踏征程,开辟学校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