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1月16日
内容:《乳腺疾病的防治》
地点:辛安中心卫生院三楼健教室
宣讲人:邢永霞
参加人员:全体员工
一、常见乳腺疾病及特点
乳腺增生:周期性乳房胀痛、结节,与激素波动相关,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
乳腺纤维瘤:良性肿瘤,常见于青年女性,多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必要时可手术切除。
乳腺炎:哺乳期多见,因乳汁淤积或感染引发,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需及时排空乳汁或抗感染治疗。
乳腺癌: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或皮肤改变(如“酒窝征”)。
二、预防措施:从生活习惯到高危规避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低脂肪、高纤维(多吃蔬果、豆类),减少油炸食品、酒精及含雌激素补品(如蜂王浆)。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内分泌紊乱。
高危因素控制:
有乳腺癌家族史、初潮早(<12岁)或绝经晚(>55岁)者,需加强筛查。
未生育、未哺乳或35岁后初产女性,定期关注乳腺健康。
避免滥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化妆品,减少电离辐射暴露(如不必要的X光检查)。
三、自查与医学筛查:早发现是关键
自我检查(适合20岁以上女性):
1.视诊:镜前观察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有无凹陷、乳头是否内陷或溢液。
2.触诊:仰卧位,用指腹轻压乳房各区域(从外到内画圈检查),注意有无肿块或硬结。
3.最佳时间:非经期女性,月经结束后7-10天检查,此时乳房状态较稳定。
医学筛查建议:
20-39岁:每1-2年做1次乳腺超声检查。
40岁以上:每年1次乳腺钼靶检查(可联合超声),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可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
四、不同疾病的应对要点
乳腺增生:若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中药调理,避免焦虑,定期复查即可。
乳腺炎(哺乳期):
按需哺乳,及时排空乳汁,避免淤积;
出现红肿热痛,立即热敷并按摩排乳,若发热需就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乳腺癌:
早期治愈率超90%,一旦发现异常(如无痛性肿块),尽快至乳腺专科就诊;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遵医嘱规范治疗是关键。
五、常见误区提醒
❌“乳房不痛就没事”:乳腺癌早期可能无疼痛感,需通过检查排除风险。
❌“乳腺增生一定会癌变”:多数增生为良性,仅少数不典型增生需警惕,定期随访即可。
❌“筛查辐射伤身体”:乳腺钼靶辐射剂量极低(相当于3天自然辐射量),40岁以上女性无需过度担心。
六、关键总结
乳腺疾病防治的核心是“预防+早筛”:保持健康习惯、避开高危因素,配合定期自查和医学检查,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若有任何异常,及时就医比盲目焦虑更重要!
时间:2025年2月21日
内容:《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地点:辛安一小
宣讲人:孙倩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一、认识手足口病
病原体:多种肠道病毒(如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EV71型易引发重症。
高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尤其1-3岁婴幼儿,幼儿园、托儿所易聚集发病。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触碰患者疱疹液、分泌物或污染的玩具、餐具;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的呼吸道分泌物;
粪口传播:误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二、典型症状与病程
潜伏期:2-10天,起病常伴低热(38℃左右)、食欲差、乏力。
特征表现:
皮疹:手、足、臀部出现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口腔疱疹:舌、颊黏膜、牙龈出现溃疡,导致吞咽疼痛、流涎;
重症信号:持续高热(>39℃)、呕吐、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
三、预防措施:切断传播链
疫苗接种:
6月龄-5岁儿童建议接种EV71疫苗(2剂次),可预防74%的重症病例。
个人卫生:
教孩子用“七步洗手法”洗手(饭前、便后、玩后必洗);
不咬手指、不共用毛巾/水杯,避免用手触碰口鼻眼。
环境消毒:
玩具、餐具每日煮沸消毒或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居室勤通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被褥定期暴晒。
流行期防护:
少去超市、游乐场等密闭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托幼机构需每日晨检,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四、家庭护理要点
退热与镇痛:低热时物理降温(温水擦身),高热(≥38.5℃)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避免用阿司匹林。
口腔护理:用温凉水或淡盐水漱口,进食温凉的流质/软食(如粥、果泥),避免酸、辣、烫食物刺激溃疡。
皮肤护理:疱疹处避免抓挠,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穿宽松棉质衣物,出汗后及时更换。
饮食与补水:鼓励少量多次喝水,若食欲差可少食多餐,保证营养摄入(如牛奶、蛋羹)。
五、误区与禁忌提醒
❌ “疱疹涂牙膏/紫药水”:可能刺激皮肤或加重感染,用炉甘石洗剂更安全。
❌ “症状轻就不用隔离”: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即使轻症也需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 “得过一次就终身免疫”:不同病毒型别无交叉免疫,可能再次感染,仍需做好预防。
六、紧急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
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39℃且退热效果差;
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呕吐频繁;
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或肢体抖动(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受累)。
手足口病多数为轻症,1周左右可自愈,但科学预防和护理能减少发病与传播。家长需牢记“勤洗手、少聚集、早接种”,守护孩子健康!
时间:2025年3月20日
内容:《儿童牙齿常见问题及危害》
地点:辛安一小
宣讲人:张小彩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龋齿(蛀牙)
问题表现:初期牙齿表面会出现白色或棕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牙齿会逐渐形成龋洞,孩子可能会感觉牙齿敏感,在吃冷热、酸甜食物时会有酸痛感。
危害
影响咀嚼功能:龋坏的牙齿在咀嚼食物时会疼痛,导致孩子不愿用患侧咀嚼,久而久之会造成偏侧咀嚼习惯,影响颌面部的正常发育,使面部两侧不对称。
影响恒牙发育:乳牙龋坏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下方恒牙胚的发育,导致恒牙萌出异常,如恒牙萌出过早或过迟、恒牙釉质发育不全等。
引发全身疾病:龋齿内的细菌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引起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疾病,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牙齿排列不齐
问题表现:牙齿排列拥挤、错位,如虎牙突出、牙齿扭转、牙列稀疏等,还可能出现上下颌骨关系异常,如地包天(反颌)、龅牙(深覆盖)等。
危害
影响美观和心理健康:牙齿不齐会影响孩子的面部美观,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社交和心理健康。
影响口腔卫生:牙齿排列不齐会导致口腔清洁难度增加,食物残渣容易滞留在牙齿缝隙和牙面上,不易清洁干净,从而增加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
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排列不齐的牙齿咀嚼效率较低,不能将食物充分嚼碎,会增加胃肠负担,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乳牙滞留
问题表现:恒牙已经萌出,而相应位置的乳牙却没有按时脱落,出现“双排牙”现象。
危害
影响恒牙萌出位置:滞留的乳牙占据了恒牙萌出的正常位置,会导致恒牙萌出方向异常、排列不齐,影响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
增加龋齿风险:乳牙滞留会使牙齿之间的间隙变小,容易嵌塞食物,不易清洁,从而增加龋齿的发生几率。
牙周疾病
问题表现:牙龈炎是儿童常见的牙周疾病,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孩子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
危害
影响牙齿稳固:如果牙龈炎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最终影响牙齿的稳固性,甚至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影响全身健康:牙周炎与一些全身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存在关联,儿童时期的牙周疾病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全身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口腔不良习惯导致的问题
问题表现:常见的口腔不良习惯包括吮指、咬唇、吐舌、口呼吸等。这些习惯可能会导致牙齿排列不齐、颌骨发育异常等问题。例如,吮指习惯可能会导致上前牙前突、下前牙后缩,形成龅牙;口呼吸可能会导致上颌骨发育不良、腭盖高拱、牙列拥挤等。
危害
影响面部发育:长期的口腔不良习惯会影响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面部形态异常,影响孩子的外貌美观。
影响口腔功能:口腔不良习惯导致的牙齿和颌骨问题会影响口腔的正常功能,如咀嚼、发音等。例如,吐舌习惯可能会导致发音不清。
儿童常见的牙齿问题包括龋齿、牙列不齐、乳牙滞留等。龋齿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牙髓炎、根尖周炎,影响恒牙胚发育,还可能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牙列不齐会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增加清洁难度,易引发龋齿和牙周疾病。乳牙滞留会使恒牙萌出位置异常,造成牙列拥挤。
为预防这些问题,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早晚正确刷牙,少吃甜食。建议每半年带孩子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时间:2025年4月15日
内容:《儿童常见高发疾病及防治要点》
地点:辛安农贸集市
宣讲人:王婷慧
参加人员:周边村村民
一、儿童常见高发疾病及防治要点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与流感:
症状:普通感冒以鼻塞、流涕为主,流感常伴高热、乏力。
预防: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流行季少去人群密集处,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
护理:多喝温水,高热时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勿用成人药物。
肺炎:
表现:持续高热、咳嗽气促、口唇发绀,婴幼儿可能拒奶、精神萎靡。
关键:2岁以下儿童可接种13价肺炎球菌疫苗,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重症。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病:
原因:病毒(如轮状病毒)或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
防治:6月龄-5岁儿童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腹泻时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不盲目禁食(可继续母乳喂养或喝米汤)。
手足口病:
高发于5岁以下,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可能伴发热。
措施:勤洗手、玩具消毒,幼儿园发现病例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
传染性疾病
水痘:
全身疱疹伴瘙痒,可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接种水痘疫苗,患病后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避免抓挠(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猩红热: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表现为发热、全身红疹、杨梅舌。
治疗:需遵医嘱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疗程足,避免引发肾炎等并发症。
二、儿童疾病预防核心措施
疫苗接种:按国家免疫规划完成乙肝、卡介苗、百白破等基础疫苗,可自费接种流感、手足口、水痘等二类疫苗。
卫生习惯:
教导儿童“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玩后必洗);
不共用毛巾、餐具,玩具和餐具定期煮沸消毒。
饮食与运动:
均衡饮食(多蔬果、少零食),婴儿提倡母乳喂养至6个月以上;
每天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
三、家庭护理关键误区提醒
❌“发热就用抗生素”: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易破坏肠道菌群。
❌“腹泻时禁食”:需继续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避免脱水和营养不良。
❌“疱疹挠破没关系”:水痘、手足口疱疹挠破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剪短指甲或戴手套。
四、不同年龄段儿童重点防护建议
新生儿期(0-28天):
避免亲友频繁探视,接触前洗手,居室定期通风(避免对流风)。
婴幼儿期(1-3岁):
重点预防跌倒、误吞异物,同时关注手足口、流感等传染病。
学龄前期(4-6岁):
入园前完成必要疫苗接种,教导咳嗽礼仪(用手肘捂嘴),减少交叉感染。
五、紧急情况就医指征
持续高热(≥39℃)超过24小时,或退热后精神仍萎靡;
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紫、抽搐、频繁呕吐或血便;
外伤后出血不止、意识不清,或误吞药品、尖锐物品等。
儿童疾病防治需兼顾“预防-护理-就医”三环节,科学应对才能让孩子少生病、早康复!
时间:2025年5月22日
内容:《宫颈炎的防治》
地点:大山所卫生室
宣讲人:邢永霞
参加人员:周边村村民
一、认识宫颈炎:类型与症状
常见类型:
急性宫颈炎:多由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白带增多呈脓性,伴外阴瘙痒、性交后出血。
慢性宫颈炎:急性炎症未治愈迁延而来,可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宫颈息肉或宫颈肥大,症状较轻时可能仅白带增多。
典型症状:
白带异常(脓性、带血丝或有异味)、性交后出血、下腹坠胀感,合并尿路感染时可能尿频、尿急。
二、高危因素与传播途径
高危人群:
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16岁)、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
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操作史(如放取环);
免疫力低下或合并阴道炎(如滴虫、霉菌感染)。
传播途径:
性传播(主要途径);
接触被污染的器具(如公共浴池、毛巾);
分娩、流产时宫颈损伤后感染。
三、预防措施:阻断感染与损伤
安全性行为:
固定性伴侣,性生活时全程使用安全套,降低性传播疾病风险;
避免过早开始性生活,性伴侣若有尿道炎、龟头炎等需同步治疗。
减少宫颈损伤:
做好避孕措施,避免多次人工流产(手术可能损伤宫颈黏膜);
宫腔操作(如取环、诊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遵医嘱护理(2周内避免盆浴、性生活)。
积极治疗妇科炎症:
发现阴道炎(如白带异常、瘙痒)及时就医,避免炎症上行感染宫颈;
定期妇科检查(每年1次HPV+TCT联合筛查),尤其21岁以上有性生活女性。 四、治疗与护理要点
急性期治疗:
明确病原体后遵医嘱用药:
细菌或衣原体感染:常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头孢克肟),需足疗程(一般7-14天),不可自行停药;
合并滴虫或霉菌感染:同步治疗阴道炎。
慢性期管理:
宫颈息肉:门诊手术摘除,术后送病理检查;
宫颈糜烂样改变:若无症状且筛查排除癌变,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物理治疗(如激光、微波):仅适用于症状明显且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术后护理:
物理治疗后1-2个月内避免性生活、盆浴及阴道冲洗,可能出现少量阴道排液或出血,若出血量多于月经量需及时就医。
五、误区与禁忌提醒
❌“宫颈糜烂=宫颈癌”:多数宫颈糜烂是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与宫颈癌无关,需通过TCT+HPV筛查排除癌变。
❌“无症状就不用治”:慢性宫颈炎可能无明显症状,但持续感染(如高危型HPV)可能增加癌变风险,筛查是关键。
❌“擅自用栓剂冲洗阴道”:过度冲洗或滥用药物可能破坏阴道菌群,加重炎症,需遵医嘱规范用药。
六、疫苗与筛查建议
HPV疫苗接种:
9-45岁女性可接种HPV疫苗(二价、四价、九价),降低高危型HPV感染风险,间接预防宫颈病变。
筛查计划:
21-29岁:每3年做1次TCT检查;
30-65岁:每5年做TCT+HPV联合筛查,结果均阴性可延长至5-8年筛查一次。
七、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减少私处闷热潮湿;
经期勤换卫生巾(每2-3小时更换),避免经期性生活;
加强锻炼、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
宫颈炎防治的核心是“早筛查、早治疗、防感染”,科学管理可有效阻断病情进展,守护女性生殖健康!
时间:2025年6月23日
内容:《冠心病防治》
地点:向阳村卫生室
宣讲人:李军廷
一、认识冠心病: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胸闷、气短,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二、危险因素:哪些行为会增加患病风险?
可控制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
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BMI>24)。
心理因素:长期压力大、焦虑、抑郁。
不可控因素: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或绝经后)、家族史、性别(男性风险更高)。
三、预防关键:从生活细节阻断发病链条
遵循“三少三多”:少盐(<5g/天)、少油(植物油为主,<25g/天)、少糖;多蔬果(每天500g)、多全谷物、多鱼类(每周2次深海鱼)。
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蟹黄、油炸食品。
运动建议:
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
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晨起或饭后1小时内适当休息。
习惯养成:
彻底戒烟,远离二手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
控制体重: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血脂、血压、血糖,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增加心电图检查。
四、紧急应对:识别症状与急救措施
典型症状: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或下颌,持续5-15分钟(心绞痛);若疼痛超过30分钟且伴冷汗、恶心,可能是心肌梗死。
急救步骤:
1.立即停止活动,静坐或半卧位,保持冷静。
2.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5分钟未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次)。
3.立即拨打120,告知症状和位置,切勿自行驾车就医。
五、治疗与管理:确诊后如何科学应对?
药物依从性:
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降压降糖药,不可擅自停药。
术后注意:
支架或搭桥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造影,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伤口愈合后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生活监控:
记录胸痛发作时间、频率及诱因,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病史、用药和家属联系方式)。
六、健康心态:心理调节同样重要
避免过度焦虑:冠心病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过度紧张反而增加心脏负担。
家人支持:家属需学习急救知识,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
总结:冠心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干预、早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管理基础疾病和定期监测,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时间:2025年7月18日
内容:《中医治未病》
地点:辛安中心卫生院三楼健教室
宣讲人:包皓善
参加人员:全体员工
一、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核心思想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预防其产生(未病先防),已患病时防止病情进展(既病防变),康复后防止复发(病后防复),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
二、未病先防: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
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起居有常:遵循四季规律(如春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避免熬夜耗伤气血。
饮食调摄:根据体质选择食材,如阳虚者多吃姜、羊肉驱寒,阴虚者多食梨、银耳润燥;遵循“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情志调摄,心神安宁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疏解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动静结合,强身健体
传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增强气血循环,提升免疫力。
穴位保健:常按足三里(健脾)、内关(养心)、涌泉(补肾)等穴位,可疏通经络。
三、既病防变:早期干预阻止疾病发展
辨证施调,阻断病机
若出现疲劳、失眠、舌苔厚腻等“亚健康”信号,通过中药调理(如肝郁者用逍遥散,脾虚者用四君子汤)防止疾病发生。
冬病夏治,夏病冬防
三伏贴、三九贴通过穴位敷药,增强体质,适合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等虚寒性疾病的预防。
四、病后防复:康复调理巩固疗效
食疗康复
慢性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食疗方,如冠心病患者术后可用丹参粥(丹参15g+粳米100g)活血化瘀,糖尿病患者用山药莲子粥健脾降糖。
中医外治
针灸、推拿、艾灸等可改善气血运行,防止旧病复发(如中风患者通过针灸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五、中医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体质辨识:通过舌诊、脉诊等判断体质(如痰湿体质、气虚体质),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
亚健康调理:针对职场人群的“ burnout ”状态,用疏肝解郁的中药或耳穴压豆法缓解压力。
六、关键提醒
治未病≠“补药养生”,需在中医师辨证后科学干预,避免盲目服用滋补品。
中医预防需长期坚持,结合现代医学体检(如血压、血脂检测),实现“中西医结合防未病”。
总结:中医治未病以“未雨绸缪”的智慧,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辨证调理体质,从根源上降低疾病风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