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龙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科普——蜱虫虽小,危害不小

日期:2025-04-22     

字号:

随着近几年防控蜱传疾病的压力不断增加,避免蜱虫叮咬成为预防蜱传疾病的关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究竟什么是蜱虫,它又会传染哪些疾病以及如何预防呢?

一、识

蜱(拼音:pí )虫也叫壁虱,俗称狗鳖、草爬子、狗豆子。一般呈红褐色或黑褐色,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蜱虫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它们的一生都吸血,吸血后身体会膨大,大者可长达数十倍。每年4-10月是蜱虫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流行季节,发病人群以50~60岁农民为主。

二、害

蜱虫的嗅觉非常敏感,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与宿主相距十几米时,就可感知,一旦接触宿主立即一跃而上,寻找皮肤相对薄弱的地方吸血,如颈部、耳后等。被蜱虫叮咬后,除了可能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外,还可能传播其他疾病,如莱姆病、森林脑炎等。我市最常见的蜱传疾病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三、防

(一)个人防护方面

1.穿衣“三紧”: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脚,戴帽子,避免皮肤暴露。

2.驱虫有方:可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等,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3.定时检查:户外活动每2小时检查身体(重点部位: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

4.宠物防护:遛狗后检查宠物身体(重点部位:耳朵、颈部、大腿内侧),定期驱虫。

5.外出游玩时,尽量走主路。

(二)环境治理方面

清理杂草:定期清除村边、田间地头及居家杂草,喷洒杀虫剂,消灭蜱虫。

四、除

发现蜱虫叮咬,千万别硬拽!

蜱虫的“嘴巴”有倒刺,刺入皮肤后很难被拔除,如果处理不当,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可能会引起发炎甚至感染。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1、被叮咬后可用酒精涂抹,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

2、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位于头部),垂直向上拔出,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

3、取出蜱虫后,用碘伏或酒精给伤口消毒;

Ps:不建议自己夹取蜱虫,因为蜱虫嘴巴有倒刺,如果处理不当,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可能会引起发炎甚至感染。建议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

五、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只有深山老林才有蜱虫。

真相:住宅周边草丛、城市公园、绿化带也可能存在蜱虫!

误区2:蜱虫叮咬后无症状可以不用管。

真相:病毒潜伏期可达1-2周,需密切观察,若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蜱虫接触史!

误区3:拍死蜱虫再拔除更安全。

真相:拍打会导致蜱虫分泌更多毒素,增加感染风险!

最后,龙口市疾控中心特别提示:登高望远需尽兴,赏景勿忘防蜱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