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告别脚跟疼痛,轻松行走

日期:2025-04-21     

字号: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多由跟骨结节周围的慢性劳损或炎症引起,常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肿胀,严重时会影响行走。以下是一些跟痛症的防治知识: 

常见病因

1. 足底筋膜炎:长时间走路、跑步或体重超重会使足底筋膜反复受到牵拉,引发炎症,这是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比如一些长跑运动员或长期站立工作者,患足底筋膜炎导致跟痛症的风险较高。

2. 跟骨骨刺: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疼痛。中老年人由于骨质退变较易出现跟骨骨刺。 

3. 脂肪垫炎:足跟部的脂肪垫起到缓冲作用,若受到外力冲击或长期受压,如经常穿硬底鞋,脂肪垫可能发生炎症,引起疼痛。

4. 其他因素:足弓异常(高弓足或扁平足)、鞋子不合适、运动损伤等也可能诱发跟痛症。

症状表现

1. 足跟底部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后第一步或长时间休息后起身行走时疼痛明显,行走几步后疼痛可能稍有缓解,但随着活动量增加又会加重。疼痛部位多在足跟底面靠近跟骨结节处,有时也会在足跟内侧或外侧。

2. 局部压痛:用手按压足跟疼痛部位时,会有明显压痛感,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足跟肿胀。

预防方法

1. 选对鞋子:选择鞋底柔软、有良好足弓支撑、大小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尤其是长时间行走或运动时。例如,运动鞋通常是较好的选择,能为足部提供足够的缓冲和支撑。 

2. 控制体重:超重会增加足部压力,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可减轻足跟负担,降低跟痛症发病风险。

3. 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如活动踝关节、拉伸足底筋膜等;运动后进行放松,可减少运动损伤导致跟痛症的可能性。推荐的运动有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力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对足部压力较小。

4. 避免久站久坐: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工作的人应定时活动足部,如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踮脚尖、屈伸踝关节等活动,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治疗与康复

1. 休息与物理治疗:发病初期适当休息至关重要,减少足部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同时,可采用热敷、按摩、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每晚用温水泡脚 15-20 分钟也有助于放松足部肌肉和筋膜。 

2.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可外用膏药、涂抹剂等,如云南白药膏、扶他林乳胶剂等。 

3. 足部锻炼:症状缓解后,进行足部锻炼可增强足部肌肉力量,改善足弓弹性,预防跟痛症复发。例如,练习用脚趾抓毛巾、踩网球以及进行提踵练习(双脚或单脚站立,缓慢抬起脚跟)等。 

4. 定制鞋垫或矫形器:对于有足弓异常的患者,定制合适的鞋垫或矫形器可纠正足弓形态,均匀分散足部压力,减轻足跟疼痛症状,并对预防病情加重有帮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