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种“小黑点”沾上,人可能高烧严重者甚至肾衰竭,出门游玩要小心!

日期:2025-04-16     

字号:

天气转暖,正是我们走进大自然,踏青、赏景、露营的好时节。然而,我们在与家人、朋友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要警惕“不速之客”——蜱虫。这种藏在草丛里“芝麻粒”或“米粒”大小的虫子,却能传播致命疾病。


什么是蜱虫


蜱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是仅次于蚊虫的第二重要病媒生物,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蜱虫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硬蜱,多生活在灌木丛、森林、草原中;另一类是软蜱,多栖息于野生动物的洞穴、家畜的圈舍、鸟巢及住房缝隙中。


蜱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靠寄生吸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血液为生。蜱虫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由颚体和躯体组成,体长2—10毫米。虽然蜱虫的外观与昆虫相似,但它们并不是昆虫。

蜱虫的生活习性

蜱虫在每年的4至9月份活动相对频繁,其嗅觉敏锐,对人与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十分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即可感知。一旦有人或动物走过,它会疯狂地晃动身体,有一根足接触到了人或动物,会迅速勾住,一瞬间就爬到人或动物的身上进行叮咬吸血。


蜱虫对宿主的寄生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多寄生于皮肤较薄、不易被抓挠的部位,如人或动物的头皮、颈部、耳后、腋窝和大腿内侧等处。叮咬时,蜱虫会将口器刺入皮肤,并分泌一种麻醉物质,因此人或动物常感受不到疼痛。


不吸血时蜱虫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饱血后的蜱虫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蜱虫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徙,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蜱虫的危害


蜱虫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不仅会引起局部瘙痒、红肿、溃疡、发炎等症状,同时可传播巴贝虫病、莱姆病、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众多人兽共患病或者自然疫源性疾病,给人类的健康甚至是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危害。


其中巴贝虫病是一种新发、罕见寄生虫病,是由于人或犬、牛、马等哺乳动物感染了巴贝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经蜱虫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无明显症状或出现流感样症状,重症临床表现包括高热、重度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呼吸窘迫、肾功能衰竭、昏迷,甚至是死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