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家说“食”话】细嚼慢咽---被低估的饮食良方

日期:2025-04-01     

字号:

每天中午,写字楼里此起彼伏的外卖提示音、地铁口匆匆啃完的包子、5分钟解决的午餐……这些场景构成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缩影。有网络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一餐的吃饭时间仅有11分钟,同20年前相比大幅缩短。当我们用“速度”换效率时,胃病、肥胖、血糖异常等问题接踵而来,而一个最简单的改变——细嚼慢咽,或许能够成为改善健康的饮食良方。

一、吃饭太快,胃第一个“喊疼”

很多人以为食物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其实真正的起点在口腔。牙齿的咀嚼不仅是把食物“切碎”,更是启动消化这一过程的关键钥匙。充分的咀嚼可以增加食物颗粒的接触面积,大幅减轻胃的负担。这就像把“大石块”变成“细沙”,让消化液能更轻松地分解食物,减少胀气、反酸等问题。

唾液是天然的“消化药”:咀嚼时分泌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预先分解部分淀粉。如果狼吞虎咽,食物“生吞”进胃里,相当于让胃独自承担所有工作,长此以往就可能引发慢性胃炎等疾病。

二、慢点吃,身体才能反应过来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吃饱了,却还是停不下筷子。其实,大脑接收“饱腹信号”大约需要20分钟。吃得太快,就像给大脑“断了网”,等它反应过来时,早已经吃多了。

咀嚼次数少,往往容易吃得多。有研究发现吃得快的人相比于吃得慢的人,平均BMI高1.78kg/m2,而且快食人群肥胖的概率更高。我们在减重门诊也发现,大多数肥胖的人群都存在进食过快的问题,甚至很多人的午餐都是5分钟解决的。

三、控血糖,“拖时间”很重要

对于血糖异常的人群来说,细嚼慢咽有些时候甚至比“吃什么”更重要。有研究报道缓慢进食的人群相较于快速进食者,其餐后2小时血糖显著降低。这是因为细嚼慢咽减缓了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释放速度,避免血糖出现“过山车”似的波动。而且长期坚持细嚼慢咽可以较好地辅助降糖药物,助力糖尿病患者实现血糖达标。

从“快速进食”到“细嚼慢咽”,3个实用技巧帮助您改变这一习惯:

1.给吃饭“定闹钟”

可以使用手机设定20分钟倒计时,前5分钟专心吃菜,后15分钟搭配主食。开始如果还是很快吃完,就要看一下剩余的时间,下次吃饭注意放慢速度,通过不断地比较剩余时间,让自己逐步慢下来。

2.换一些更精美且小巧的餐具

给自己一点仪式感,同时把大碗换成小碗,每口饭少夹一点,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多嚼几口,从每口10次开始,逐步增加到20-30次。

3.吃饭时“断个网”

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对食物报以虔诚,用味蕾去感受每一次咀嚼。当你不需要用麻辣鲜香来刺激味蕾时,你会发现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它值得你细细去感受而不是匆匆咽下 当我们重新学会“好好吃饭”,不仅是帮你护胃、减重、控糖,更是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回对食物的享受,健康往往藏在被忽略的生活细节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