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丨躯体化障碍:别让身体替你“喊疼

日期:2025-03-07     

字号:

  什么是躯体化障碍,如何识别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长期、反复出现躯体不适为特征的心理疾病。这种躯体不适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身体的疼痛,如位置不固定的头痛、背痛、关节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也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急促;或是头晕、麻木、震颤、视力模糊;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频繁的腹痛、恶心、腹泻或便秘;同时伴随虚弱及精力不足。

  这些人可能频繁到医院查体,却无法通过医学检查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因,而且可能因反复就医、检查无果而进一步加重症状。如果这种身体不适持续半年以上,且已排除器质性疾病,我们就应当引起关注:可能患者这种身体上的躯体症状并不是“装病”,而是心理压力通过躯体不适表达,类似于身体在替心理“喊疼”。

  哪些人更容易患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心理、社会、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轻人因学业、职场压力大成为该病的高发人群。童年被忽视、虐待的经历,或本身对疼痛、身体不适的感知较敏感,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当我们长期面对高压场景,会感到焦虑、沮丧和痛苦,而长期压抑情绪无法用言语表达,加之缺乏家庭及社会支持时,就可能引起心理不适,引发躯体症状。还有一部分人,因同事或家人罹患重病或其他原因诱发对自己身体健康过度关注,身体稍微不适便担心自己得了“心脏病”“癌症”等重疾,频繁到医院检查但又不相信医生的所有结论,引起对自己身体的“灾难化”思维。

  面对躯体化障碍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不要着急否定症状,不要归咎于“太敏感”,而是承认躯体不适的真实性。其次,我们鼓励及时就医,建议同时看心理科和内科,避免过度检查。如果查体结果没问题但仍身体不适时,不能单纯的认为“结果正常就是没病”或安抚自己“想开点就好了”,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躯体化障碍的诊断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

  躯体化障碍如何治疗?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对症状的灾难化认知,减少过度就医行为。可以通过正念减压帮助患者接纳症状,减少焦虑。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及部分躯体症状。也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减少过度的自我关注。同时,躯体化障碍的治疗也离不开家庭支持,比如家人要多陪伴患者参与放松活动,减少孤独感。

  其实,躯体化障碍不是“矫情”,而是一种需要被看见的身心信号,理解与接纳,是康复的第一步。大部分患者在经过系统、完整的治疗后症状会明显减轻,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而非“用身体扛”。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躯体化障碍,减少病耻感,及时获得有效帮助。

  温馨提示: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长期受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困扰,一定要注意:

  1、记录症状和情绪变化;

  2、寻求精神科或心身医学科的帮助;

  3、请记住:治愈从“心身同治”开始,理解与接纳,是康复的第一步。

  本期专家: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二科主任 主任医师 赵学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医学会第二届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第三届心身医学分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烟台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烟台市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青岛大学、滨州医学院兼职教师。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