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今年的主题是“AI协同护航,共防青光眼盲”。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也被称为“视力小偷”。
一、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类以病理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它被列为第二位致盲性眼病,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3.05%。与排行第一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相比,青光眼更可怕,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治愈,而青光眼缓慢导致的失明是不可逆且无法治愈的。
青光眼的主要症状是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此外,根据青光眼的类型不同,产生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混合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蔽,进展缓慢,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中期会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和头痛,视野逐渐缩小。晚期会出现夜盲、视物模糊和虹视等症状。因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出现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头痛、视力下降、眼痛、虹视、恶心、呕吐;慢性期常无自觉症状,晚期出现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发作时轻度眼胀、头痛、阅读困难,常有虹视,睡眠后可缓解。先天性青光眼相对少见,一般在幼儿或少儿时出现羞明、溢泪、眼睑痉挛等临床表现。
近些年,青光眼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患上这种眼病,青光眼的防治不容忽视。许多青光眼患者发病初期无自觉症状,只有当疾病发展到中或晚期时,才会察觉症状而就医,但此时视功能的损害已不可逆。
二、哪些人更易罹患青光眼
从儿童到老人都有可能发生青光眼。但中老年人更易发生,50~70岁为青光眼高发年龄。
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以下人群更易罹患青光眼:
1.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发病率高于无家族史者。
2.具有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角膜直径短、小眼球等解剖特征的人群更易发生青光眼。
3.高度近视、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使用激素(尤其是局部滴眼)的人青光眼发病率较高。
4.40岁以上人群易发闭角型青光眼,女性多于男性。
5.具有吸烟嗜酒、起居无常、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喜怒无常者,更易罹患青光眼。
三、趴桌午睡、关灯玩手机或诱发青光眼?
眼压升高是造成青光眼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眼压升高,使眼压与视神经的血液及神经营养供应之间的关系失调,导致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并进行性进展。
趴在桌上午睡,胳膊有时会压住眼睛,压迫到眼球,有可能造成眼压过高,睡醒后容易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长此以往,有可能形成青光眼。
另外,关了灯看电视、玩手机,黑暗环境下瞳孔散大,虹膜向周边堆积,使房角变窄,长此以往容易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进而诱发青光眼。
不管是玩手机、看电视还是工作等,都应该将周围光线调至适宜。关灯后玩手机时间不宜过长,或把手机调到夜间模式等。
四、青光眼的早期预防
1.保持健康的用眼习惯
避免眼部过度劳累,避免在昏暗的光线下长时间用眼。如果长时间在过暗的环境中工作,会使得眼部处于一种过度疲劳的状态,很容易导致青光眼发生。在暗室工作1~2小时要让眼睛休息一段时间,可以走出暗室或适当开灯照明。
2.管理好全身性疾病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减少这些疾病对眼部健康的负面影响。
3.定期检查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老年人,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相关筛查,若有发病症状,应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视力突然丧失。
4.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做到合理的饮食起居,劳逸结合,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同时还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睡眠。(来源: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