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打造特色教师团队,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学校本着“注重梯队培养,强化名师效应、实施高效管理”的发展原则,聚焦内涵发展,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向栖霞市知名学校靠拢。制订寺口中心小学教师队伍专项发展规划如下: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成功”为支撑点,以铸造良好的师德为先导,以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提升教师团队学习力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重点,强化名师带动效应,深入师徒结对、帮扶培养,优化教育科研管理,科学实施教师全员培训,紧抓大好机遇,聚焦内涵发展,坚定不移地开创科研兴校的新局面,为把我校建设成栖霞市知名学校而努力。
一、总体目标
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充分发挥现阶段学科骨干教师及名师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3—5市级名师(或相应称号),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宽阔的学术视野、浓烈的创新意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功底、较强教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建设成一支“团队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合理,教师成长和谐,科研氛围浓厚,整体水平突出”的,具有“励志+学习+成长”三型合一的师资队伍。
二、实施原则
教育质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首先要提升教师团队的内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俨然是学校管理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命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才有可能自觉接受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规范,从而内化成自觉行为。因此教师发展规划,特别是长期发展规划一定要充分民主,既要在制定规划时民主,又要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民主,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规划好、实施好这项工作。我们提出“民主化、均衡化、生态化”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1.目标认同、愿景内化
首先要使全校教师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这一发展规划目标应易于共识内化的,具有挑战性而又科学可行的,表述简洁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好能凝练为简明的口号,使之成为每位教职员工清晰而坚定的奋斗目标。
2.科学引导,合理定位
学校要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科学引导,使教师能够在总结、梳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反思过程中形成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个人年度成长计划,形成“人人定目标,阶段有规划,团队求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团队和谐发展。
3.措施得当,慎思笃
学校在制定和实施规划过程中应科学分析、谨慎论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教师心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的助推力。
4.励志为先,强内驱力
“励志+学习+成长”三型合一是团队建设的主要特点,不同于特点单一的团队建设,更为强调建设过程的逻辑性,达成目标的综合性。“励志”为先,则树立起远大理想,继而激发教师成功的内驱力;“学习”是必然途径,是个体及团队成长的必然条件;“成长”则是必然结果和行为目标。既“励志则奋发图强,学习可启迪智慧,成长为教书育”人。
5.注重团队,优化环境
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要有点上的突破,但要避免催生个人功利思想,造成多数教师不信任甚至抵触,所以要时刻注重团队的整体发展,建立并完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团队学习环境。
四、具体措施
措施之一:青蓝工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活动内容:以促进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成长为主要目标,通过学校合理引导,教师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教师“结对子”帮扶活动,结合读书活动、教育考察等多种教研自修活动,使青年教师实现阶梯式跨越发展。活动内容包括日常教学研讨及“教师基本功大赛”、“骨干教师教育教学风采展示”等。
措施之二:富脑工程——永远的思想者,永远的学习者,永远的实践者。
活动内容:紧紧围绕教师专业成长“读、行、省、师”四字方针开展富脑工程。包括四项教师培训活动。
1.读万卷书。开展全员读书活动。
2.行万里路。组织骨干教师教育考察与学习,教师培训经费由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3.撰写随笔反思。积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反思等。
4.三人行则师。包括“结对子帮扶活动”、校本培训规划、专题教研等活动。
措施之三: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为科学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必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对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进行科学管理。
措施之四:完善四个梯队,搭建五级台阶
1.逐步完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区级名师、市级名师”四个梯队结构,科学分析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实现和谐均衡发展。
2.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结合学校团队建设的具体目标,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划分为五个层次,既为教师个人成长的五级台阶,包括“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县级名师——市级名师(教学能手)——省级名师”。通过制定相应的评选办法及激励机制,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助推力,实现教师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