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公共卫生工作是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学校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学校公共卫生及师生的人身安全,使我校的教学秩序顺利进行,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学校卫生防疫应急预案,内容如下:
一、本预案编制目的
为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安全管理,确保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学校稳定。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省、市、县(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专项应急预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各科室、年级及全体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
四、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反应迅速、能动有效、安全有序”的原则,开展在校师生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启动条件
学校校园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六、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孔祥伟
副组长:孙同师 王成 王忠新 林雪燕 卢晓峰
成 员: 柳鹏 徐富强 邹军奡 级部主任 班主任
2.工作小组
组 长:王 成
副组长:王忠新
成员:柳 鹏 徐富强 各处室领导
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突击队成员:全体男教师 全体班主任
七、明确工作原则确保万无一失
(一)预防为主
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可疑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学校内的传播和蔓延。
(二)分级控制
传染性疾病根据卫生部对疾病的控制方案要求,按疫情波及的区域范围,分为一般事件、重大事件、特大事件。
在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上,根据疾病在本学校的实际流行强度,实施分级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三)分类处置
呼吸道传染病(H1NI、SARS、禽流感、类流感)、肠道传染病(霍乱、感染性腹泻)、手足口或食物中毒的病例,在于早期发现,提高早期预警和预报工作。
(四)及时处置
为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疑似病例、临床确诊病人实行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
八、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指挥系统
任何人发现或得知,应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孔祥伟或王忠新、王成报告,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组织指挥系统。
九、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及职责
(一)班主任老师
1.负责每天对本班学生中健康状况动态观察,发现与某些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症状或因病缺课情况,应询问学生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如病例数超过正常时,应及时报告总务处徐富强。
2.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提供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
3.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班级学生的发病情况作动态了解后,每天2次报告总务处徐富强。
(二)总务处
1.负责每天接收班主任晨检情况,并记录归档。
2.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负责及时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发病班级、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向教体局督导科报告。
3.负责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暂时隔离,必要时护送相关医院就诊。
4.发生突发事件后,负责每天晨午检统计后上报教体局。
(三)学校领导
1.学校组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明确分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
2.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应根据病情波及范围和流行的情况,停止进行集体性活动,避免发病班级学生进入集体活动场所,对发病较多班级的学生,相对限制活动区域,必要时使用备用教室,防止发病班级之间的交叉感染。疫情严重时,报请相关部门后,考虑全校停课。
3.学校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密切关注学校学生的发病状况。
4.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健康教育课、晨会、班会、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坚持正面宣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引导学生自觉配合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做好学校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发生特点,宣传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治知识,增强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时,对发病班级教室进行彻底消毒,加强教室、实验室、专用室等室内空气流通,要经常开窗通风。对食堂、厕所进行消毒,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十、加强个人防护消除安全隐患
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时,接触可疑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