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聚焦核心素养,立足学校教学实际,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工作目标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展教学质量提升研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使各学科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升,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教研活动,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开展学科主题教研,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打造素养课堂,提升教师授课水平。
3.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落实好集体备课、反思交流、主题教研、理论学习四项活动,把集体备课和反思交流活动结合起来,主题教研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研训一体的教育科研工作方式。
4.开发和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积极推进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优化作业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三、工作措施
(一)领航掌舵,构建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教导处分管,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运行机制,确保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组 长:栾守东
副组长:孙香凤
组 员:王娜、王春梅、秦娜、孙镭萍、李文峰、鲁艳、段丽丽、孙晓黎、陆伟、李宁、许晓志
(二)夯实根基,严抓教学常规管理
1.备课
各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教师要认真撰写教案,教案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环节,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新设计。学校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展示和推广,对存在问题的教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2.上课
教师要严格遵守课堂教学常规,按时上下课,不得迟到、早退或拖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定期听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听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3.作业布置与批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作业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多样性,避免机械重复和无效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五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60分钟。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错误要督促其及时订正。学校定期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对作业批改认真、反馈及时的教师进行表扬。
(三)深耕细作,活跃校本教研活动
1.大听课活动
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进行大听课活动,可以是新授课、复习课或研讨课等。大听课结束后,授课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听课教师要进行评课,评课要围绕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2.专题研讨活动
各学科组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确定1个教研专题,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等。围绕教研专题,开展系列研讨活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课堂实践等方式,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每个专题研讨结束后,学科组要形成专题研讨报告,总结研讨成果,推广成功经验。
3.师徒结对活动
继续开展青蓝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师徒双方要签订结对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任务。师傅要定期指导徒弟备课、上课,徒弟要虚心向师傅请教,每学期至少听师傅5节课,并上1节汇报课。学校对师徒结对活动进行跟踪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师徒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赋能提升,推动教师培训与学习
1.校内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培训活动,内容涵盖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开展校内教师经验分享会,邀请教学成绩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和成功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2.外出学习
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念。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及时进行汇报和交流,将所学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其他教师,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
(五)特色拓展,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1.课程开发
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本课程种类,如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科技等。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要制定详细的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确保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课程实施
按照课程安排,有序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定期检查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课程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对校本课程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六)精准把脉,强化教学质量分析
各学科组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关注学生课堂动态及作业反馈,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教学建议。学校组织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各学科组汇报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情况,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四、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第1 - 2周)
1.制定学校教研计划、各学科教研计划。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文件精神,明确本学期教研工作目标和任务。
3.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做好开学前的教学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第3 - 16周)
1.第3 - 4周
开展青蓝师徒结对活动,各学科组确定教研专题,制定专题研讨计划。
2.第5 - 12周
按计划开展大听课活动,围绕教研专题,开展系列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课堂实践。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培训和经验分享会。
3.第13 - 16周
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检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情况。
(三)总结阶段(第17 - 20周)
1.各学科组和教师对本学期教研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教研工作总结报告。
2.开展课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活动。
3.组织期末考试和质量分析。
4.评选本学期优秀教研成果等,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5.整理教研资料,归档保存。
五、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学校教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教研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制度保障:完善学校教研工作制度,明确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人员、考核评价等内容,确保教研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教研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外出学习、购买教学资料、开展教研活动等方面,为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经费支持。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
202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