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日期:2025-03-31     

字号: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

病原学

蜱虫病即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发病季节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潜伏期

蜱虫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易感人群

人类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传播途径

蜱虫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面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可有浅表淋巴结 (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 肿大,伴触痛,偶见皮疹。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和血液系统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多有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损害,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少数病人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激素治疗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多部位出血、神经系统损害、心肌炎、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出现蜱虫病症状,要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