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破土启新程 劳动教育绽芬芳
3月24日,栖霞市松山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内一派生机盎然。去年深秋师生共同埋下的百合种球,在历经寒冬蛰伏后,与室内培育的“先遣花苗”一同迎来移栽时刻。这场贯穿四季的“百合成长计划”,以“秋埋春种”为主线,让师生在躬身实践中感悟生命力量,体悟劳动真谛。
【秋诺春行 校长寄语】
“去年秋天,我们将承诺埋进土壤;今日春天,我们要用双手兑现诺言!”王郁森校长简短有力的开场,揭开了活动序幕。他轻抚已萌发花苞的室内盆栽说道:“无论是温室里的娇嫩,还是大地上的坚韧,每一株百合都在告诉我们——成长,需要顺应规律,更需要全心付出。”
五年级学生组成“百合特工队”,展开全链条劳动实践:
1. 种球“考古”:轻挖深秋埋藏的500余个种球,对比室内外种球萌芽差异,筛选出优质种球300颗;
2. 土地“精算”:运用数学课比例知识,将50平方米种植区划分为网格,精准定位30×30厘米种植点;
3. 生态协作:师生搭档完成“松土-栽种-覆土-定根水”标准化流程,确保种球覆土深度达12厘米;
4. 文化印记:悬挂手绘标牌,插上“我与百合共成长”“同心育百合,劳动共成长”等创意标语。
【生命对话 教育无痕】 活动现场,两处“特殊展区”引发热议:
“温室花房”:秋末室内培育的20盆百合已结出花苞,学生测量记录温度、光照对生长的影响;
“大地课堂”:新移栽区域与去年露天越冬区形成对比观察带。“原来百合像人一样,有的需要温暖呵护,有的必须经历风霜。”学生王锦钰在实践手册上写道。劳动结束后,孩子们用便签纸写下“致秋天自己的一封信”,投入特制“时光邮筒”,待秋季收获时启封。
【育人成效 数据见证】 累计完成80平方米土地整理与300颗百合移栽 ;形成《室内外种植对比观察报告》23份 ; 建立“班级养护轮值表”,实现全过程自主管理。
夕阳西下,望着插满标语的种植区和孩子们沾满泥土的校服,德育处王老师感慨:“当孩子们蹲下身触碰土地时,教育的种子已然生根。这片百合园,终将长成他们人生中第一块‘责任田’。”
后续展望
学校计划在五月开展“百合养护技能大赛”,并设立“最佳观察员”奖项。那些秋埋、春种、夏育的完整周期,正悄然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四季劳动课程体系”,让教育在时序更迭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