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踏青,谨防蜱虫

日期:2025-03-19     

字号:

蜱虫在草丛中穿行,举前足晃动,感受人和动物的气息,一旦人或动物经过,它就使用前足附着,使用口器吸血,吸血的同时分泌麻醉成分,神不知鬼不觉地饱餐一顿后,又悄悄离开,隐入草丛,这就是蜱。蜱虫在我市俗称“草爬子、狗八脚子”等,蜱虫叮咬吸血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斑疹伤寒等20多种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多脏器损害为主的传染病,蜱叮咬是传播途径之一,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呕吐物和血性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可能导致感染。该病早期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极易误认为感冒延误就诊,但由于该病病情进展快,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该病的高发季节与蜱虫的繁殖活跃时间相吻合,多发生在4-10月份,目前正处于高发流行季节,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活动等,要做好预防,避免感染“蜱虫病”。

山区、丘陵等户外活动风险较高。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工作、生活、旅游的人群是高风险人群。长期生活在丘陵、林区、山地等的人群无明确蜱虫叮咬史也可发病。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护理患者或参加患者丧葬活动时,接触患者/死者血液及分泌物感染发病的风险较大,上述人群如出现发热、乏力等上述症状应立即转往定点医院(莱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日常生活怎样预防蜱虫?

1、家养动物要圈养。蜱虫分布在草丛中,喜欢寄生于狗、牛、羊、鸡等动物体表吸血,家中养有牛、羊、狗等采取圈养方式,避免放养时将蜱虫带回家。

2、护理患者要戴手套等进行防护。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有传染性。急性期病人及尸体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因此在护理接触时应戴乳胶手套,并对污染物使用84消毒液按1:1比例进行随时消毒处理。

3、环境卫生整治。清除杂草,喷洒杀虫剂,消灭蜱虫。

4、户外做好个人防护。蜱虫叮咬吸血时分泌的唾液含有麻醉成分,人被叮咬时几乎感觉不到疼痛。户外活动应避免在草地等长时间坐卧、穿浅色长袖衣服、紧裤腿,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等。不要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及时查看腋窝、腰部等部位是否有蜱虫叮咬。

被蜱虫叮咬后怎么办?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有蜱已叮咬皮肤,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2、密切观察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