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讯息,每年全球有350万5岁以下儿童因罹患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死亡,而适当的洗手可以将腹泻疾病的发生率减少53%,使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减少6%—44%,由此可见,洗手可以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使传染病链条断裂得以阻止传染病传播。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效的手卫生是阻断疾病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在第15个手卫生日来临之际,我院感控部提出“关爱健康,安全在手”的口号,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并呼吁全市人民加入到手卫生队伍中,以实现人人践行手卫生的目标,减少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今天和大家分享手卫生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要重视手卫生?
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人因为缺乏洁净的手部卫生而患病,甚至因此失去生命。有文献报道,人的一只手上可能附着的细菌高达40多万个微生物,在很多疾病中,比如痢疾,手足口病,流感,诺如病毒,新冠病毒等,手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所谓“摸到哪,传到哪”。因此,洗手是阻断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的所有诊疗操作都需要手来完成,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手的参与,比如,吃饭如厕,擦鼻涕,处理垃圾,使用电脑手机等,最容易接触微生物的部位就是双手,因此,洗手是避免感染的基础。
什么时候要洗手?
1.饭前便后。
2.户外活动返回家之后。
3.接触公共用品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钱币,快递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之后。
4.去超市等人群密集且相对封闭的公共环境之后。
5.接触血液,体液,唾液的分泌物之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
6.到医院就诊或探望病人之后等等。
总之一句话概括,接触清洁物品前,或者接触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