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或“磕巴”,主要出现于儿童2-6岁,表现为言语的不流畅。口吃常表现单个音节或字的重复、声音拉长或者无声地卡住中断,可能伴有挤眼、眨眼,挥手、跺脚、嘴巴抽动,全身紧张等行为,以试图消除言语的不流畅。 重复:说话时总是出现单个音节或字的声母重复,如“妈妈妈妈妈,我x-x-想吃x-x-糖”。 拖延:说话时总是出现过度拉长一些字,如“妈妈,我——想去——公园”。 卡阻:说话过程中,能明显看到构音动作却说不出来,如“w~~~~我不想去滑雪,t~~~太危险了”。 口吃被医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复杂的疾病之一。口吃并不会直接损害健康,但因口吃导致的交流障碍及自卑心理则会给人们工作、生活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口吃的病因 1.心理环境因素:孩子在受到过度惊吓、过分的受罚、责骂、环境刺激或处于紧张等情绪下说话,可能会诱发口吃,这是一种应激反应。 2.模仿学习:孩子天生具有模仿的天性,如果他们身边有口吃的人,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行为,从而形成口吃. 3.语言机能发展不均衡:儿童在语言发展阶段,由于发音器官不够成熟或词汇量有限,可能会出现言语不流畅。 4.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还有外因是学习语言的环境不佳,如父母口吃,或父母口语快等。 5.生理病理因素:如脑部感染或头部受伤,也可能引起口吃。近期,越来越多的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得到了更直接、更有价值的依据,证明口吃与多个脑区的异常功能活动有关。 6.神经生理学因素: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大脑对声带肌肉的控制能力,口吃可能肌肉活动调速过程中间歇性不协调的结果。导致口吃。 7.听觉系统异常:听觉系统障碍曾被认为是口吃的基本原因之一。 三、中医认识口吃 口吃指语言重复,期期不能畅吐的症状。又叫謇吃。人之五脏六腑,禀四时五行之气,阴阳相扶,刚柔相生。若阴阳和平,血气调适,则言语无滞,吐纳应机。若阴阳之气不和,腑脏之气不足,而生謇吃。 1. 与心的关系:言为心声,心开窍于舌。神明则思维清晰、口齿清楚;神不明则谵妄胡言。 2. 与脾的关系:脾开窍于口,主肌肉,若脾气不足,则可见口软乏力。 3. 与肾的关系:肾藏精、精通髓、髓通于脑,又主人体发育。肾精不充,则发育迟缓,语迟、构词造句困难。 4. 与脑的关系:脑为髓海,是人神之注,与五官相通,主视、听、嗅、语、味。髓海不足,则见言语迟缓,智力不聪。 5. 与肺的关系:肺开窍于鼻、又连咽喉,声门与会厌也是肺所司,所以语言障碍也与肺有关。 中医治疗口吃,一问病史;二问病因;三安抚情绪;四缓和气氛;五引导说话;六明察病由,然后,“因症制宜”,“辨证施治”。 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法、心理调适等方法进行治疗,着重从心、脾、肾、脑、肺的刺激和调理入手,醒神开窍、调理五脏、健脑益智,通过刺激心脑来促进语言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