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常常被家长们忽视,却对孩子健康有着深远影响的“隐形杀手”——隐性饥饿。它就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敌人,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什么?我家宝宝吃的多、吃得好,白白胖胖的,怎么会隐性饥饿?”,这种结果让很多家长难以理解,觉得家里条件不差,吃啥有啥,孩子怎会营养缺乏呢?
我国儿童营养状况: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9年公布的《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7亿的5岁以下儿童中,约有1.1亿儿童正遭受因缺乏必须营养素而造成的隐性饥饿。我国更严重,有超过55%的3岁以下儿童存在隐性饥饿的症状,即使超过3岁,也达到49.2%。换句话说,在我国每2个孩子中,可能就有一个孩子正在遭受“隐性饥饿”,而家长或许还不自知。目前我国儿童营养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是营养不良、隐形饥饿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儿童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这些儿童隐性饥饿发病率更高。超重、肥胖的孩子更易出现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人们眼中的“大人病”正在悄然威胁儿童的健康。
到底什么是“隐性饥饿”呢?
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铁、锌等摄入不足),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隐性饥饿”跟吃不饱的“饥饿”是两个概念。隐形饥饿的重点是孩子在营养摄入方面不平衡,导致营养不良。家长们千万别以为,吃不饱才会营养不良,饮食不均衡、营养过剩,挑食等都会导致人体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缺乏。
长期隐性饥饿的后果是什么?
隐性饥饿对孩子的危害包括:影响生长发育、智力发育、降低免疫力和影响视力健康等。临床研究发现,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亚健康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最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维生素A、缺钙、缺锌、缺铁、缺碘,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早期(1-10岁)营养不良的长期后果是不可逆且不可弥补的!比如: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儿童视觉发育、贫血和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佝偻病、免疫力低下;缺钙影响骨骼成长;缺锌会导致儿童偏食、性发育迟缓、感染性疾病高发,尤其腹泻风险增加;缺铁会导致孩子供血供氧不足,孩子会变笨;缺碘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10~15......
为什么会出现隐性饥饿?
膳食结构的摄入不够均衡、成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没有补充、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儿童出现隐性饥饿的主要原因:
1、饮食结构不合理:偏好高能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等。这些食物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过度依赖的加工食品,会损失部分营养成分,同时添加了大量的添加剂。
2、挑食和偏食:许多孩子有挑食、偏食的问题,导致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
3、喂养方式不当:家长过度满足孩子对某些食物的需求,例如,过量供应牛奶导致孩子摄入过多的钙,就可能排挤了其他食物的摄入。还有家长喜欢用面食、大米作为孩子早餐,这些“低营养密度”饮食能够给孩子带来饱腹感,却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4、没有科学补充:维生素A和D生后即补,在整个生长发育期,也就是0至18周岁应该常规补充,未规律服用、间断服用、长期停止服用等导致孩子体内维生素 A、D低缺乏。
儿童“隐性饥饿”的预警信号有哪些?
1、免疫力下降,体弱多病;
2、易疲倦、易怒、情绪变化无常;
3、过矮、过瘦、过胖都是营养不均衡;
4、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脑子不够用;
5、爱吃肉、甜食、油炸食物,有便秘、口臭。
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措施?
1. 调整饮食结构。饮食结构要符合食物金字塔,包括谷物、蔬菜、水果、奶制品、肉类、油脂。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每天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一种水果。增加全谷物和杂豆类,饮食最好清淡,少吃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快餐。
2. 纠正挑食和偏食。通过创新烹饪、逐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挑食和偏食的问题。
3. 减少零食摄入。限制孩子摄入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零食,鼓励食用坚果、水果和酸奶等健康零食。避免用零食替代正餐。
4. 增加运动。孩子们应做到运动强度、形式的多样化,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减少久坐不动和长时间看视频的机会,每坐1小时就要进行身体活动,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
5.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带孩子健康检查,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提供专业的饮食建议和补充营养的方案。
人生长跑,营养先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朋友们应从自身做起,调整饮食习惯,规律作息,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营养均衡的食物,让他们远离“隐性饥饿”的威胁,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拥有挺拔的身姿和聪明的头脑,去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