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普及工作。通过健康教育,使广大患者及家属增加卫生知识,有利于防病和治病。各科室及门诊应定期以各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使之形成制度,认真落实。
一、健康教育的原则
各科室和门诊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前期宣传,为患者提供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知识,并为患者提供咨询和反馈的途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个别指导:结合患者病情、家庭情况和生活条件作具体指导。
(二)集体讲解: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集体讲解,还可结合示范、配合幻灯、模型等,以加深印象。
(三)文字宣传:在门诊、病区等处利用宣传栏、宣传页、宣传手册等形式,以通俗的语言,为患者提供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四)卫生展览:如图片或实物展览,内容要定期更换。
(五)电子屏幕:在电子屏幕上滚动宣传各种健康知识。
(六)微信平台:在医院微信平台上定期发放各种健康知识。
(七)电视、录像:利用患者候诊及住院患者活动期间进行宣传。
三、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疾病防治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心理卫生教育指导;
(三)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四、健康教育的方案
(一)门诊患者教育
1.告知门诊诊疗环境、就诊流程;
2.告知如实提供病史和病情的重要性;
3.传授相关疾病与健康知识;
4.指导正确理解并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案;
5.指导合理用药,必要时可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
(二)住院患者入院教育
1.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2.告知患者分管医师和责任护士;
3.指导患者熟悉病区的生活环境:病床、床头呼叫器及其他常用设施的使用;
4.告知患者医院规章制度,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院,规范使用自购药品等;
5.指导患者掌握标本留取、常规检查要点及用药常识;
6.告知患者主动提供真实病史病情和其他信息(如药物过敏史、输血不良反应等)的重要性;在诊疗过程中,及时主动提供治疗反应,特别是不良反应。
(三)住院期间患者教育
1.常规住院教育
(1)评估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2)讲解诊疗活动的一般常识及配合要点,如身份识别、安全核查时患者参与确认、行为饮食规范等;
(3)告知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决策的整个医疗过程;
(4)讲解疾病的一般常识、药物指导,必要时可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
(5)告知参与其他与安全相关的医疗活动,如卫生感染、压疮、跌倒、坠床等,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6)心理卫生教育;
(7)介绍住院费用的查询与告知。
2.手术前教育
(1)给患者讲解手术的流程及术前、术中需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
(2)讲解术前准备的内容及意义;
(3)告知患者术前签字的意义;
(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安慰鼓励患者,减少恐惧心理,增强信心。
3.手术后教育
(1)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情绪的调节、卧位要求、引流管的保护、减轻疼痛和不适的方法、进食的时间和饮食种类、活动时间及注意事项、用药的相关知识等;
(2)指导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四)特殊检查治疗前教育:告知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检查时配合要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含介入治疗,耗材、药品费用高或自费较高,特殊材料等)。
(五)出院患者教育
1.做好出院评估;
2.提供饮食、活动、休息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3.营养和康复指导;
4.指导遵医嘱正确用药,包括药物潜在副反应及药物、食物潜在的相互作用的预防;
5.关于病人特定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治疗方案的教育和培训;
6.预约复诊时间。
五、宣传科、医务部、护理部负责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并做好督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