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中正宽和,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素养提升为导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常规一体化效能课堂研究为主阵地,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课程建设,优化常规管理,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 优化常规管理,力促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性、高效能,结合新课改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应管理规范。以教学常规一体化工作为核心,以效率课堂为主阵地,持之以恒抓常规,坚持常规常新,以常规促长远。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诊断改进,优化常规管理办法。组织《山东省规范办学基本规范》和《规范管理年行动》相关文件和要求的学习宣传,遵循诊断发现问题——调研改进——实践再诊断——调研再改进的思路,坚持教学常规常态化诊断改进。结合莱州市教学常规要求、教学视导评价细则,结合上学年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组织开展调研与研讨活动,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修订完善《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加强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等新思想的融入。进一步明确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辅导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具体标准和要求。同时利用全体教师会、级部专题会、教研组培训会等方式,加强常规要求及标准的学习与培训,为教学常规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跟踪调控,加强常规管理监测。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动态监测机制。每学年组织一次常规管理全面评价,不定期组织开展常规项目抽查,日常通过听课、评课、学生反馈等方式,常规落实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测试结果和评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领导预约听评课、日常随机听课、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等活动,关注每节课当堂达标情况,对达标率低的教师进行约谈,并跟踪听评课改进,通过常态监控,提升日常课堂高效。
三是评价导向,建立常态化评价体系。教学常规是学校的管理之本,采用日常评价+活动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创建公平公正的常规评价机制,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单项抽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能力抽测与资料检查结合;学校检查、级部检查与个人自查结合;检查与展示相结合。评价结果直接纳入教师考核能力项,不断加强常规的规范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抓好三支队伍,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序列化
实施分层培养策略,围绕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注重团队建设。
(一)继续加强业务中心队伍建设,打造业务指导团队
通过理论学习、专题培训、实践指导等活动,组织领导班子、教研组长为核心的业务中心队伍评课专项能力培训,不断提升业务中心成员听评课指导能力,打造一支优秀教学业务指导团队,为教学质量提升夯实基础。
(二)继续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文小名师团队
采用搭台子、压担子的方式,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成果展示、师徒帮带等途径,促进领军人才、骨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新的成长。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观摩和培训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鼓励骨干教师组建名师团队、开展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活动,梳理形成优秀经验成果,打造特色教师。
(三)继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坛新秀
继续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迅成长。
一方面,通过“最美青春群”、“朗读打卡群”、“悦读悦美群”,扎实推进青年教师基本功素养。两笔字天天练,每周一展评,朗读发音天天读,每周一作品,读书摘记周周记,月月展。每2周一次交流培训,定期举行评比、展示等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了“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合作竞争机制。
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制,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一对二帮扶机制,以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研课、讲座等方式,从教材解读入手,通过多轮次的导师示范,徒弟模仿,导师点拨课堂实践,不断提升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解读教材、课堂设计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搭建设展示舞台,定期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三、聚焦课堂建设,构建生本效能课堂新样态
以升级版效率课堂研究为抓手,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中心的生本效能课堂,采取1+2+N实施路径,创建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确立一个中心。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意识,全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加强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生本课堂等新理念相关培训学习,转变教学理念,有效落实学教评一致性研究。
实施两个关注。关注学生课堂习性养成,研究细化效率课堂升级版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明确每项习惯标准及要求,进行课堂习性的正向引导,组织师生进行专题学习,日常听评课进行强化落实,集中组织开展习性养成月活动和观摩展示活动,并将落实情况纳入课堂评价重要指标体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课堂上教师重点进行学生思维训练,强化思维过程的正确、规范表述。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进行思维表达专项训练。如:说解题思路、说推导过程、说算理算法等。继续开展我是数学小讲师等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活动。
采取多种策略。以指向教师实践、学生实践和师生互动的12个观课点为依据,通过随堂听评课、诊断性听评课、一课多上、同上一节课、主题性听评课等活动进行常态化研究与实践。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课堂展示、共同体研讨观摩活动、大单元教学研讨、教学大比武等活动,深入推进生本效能课堂模式研究,实现核心素养进阶。
四、加强教研管理,提高常态教研有效性
继续实施大小教研制度,小教研以单元集体备课为主,大教研采用项目化研究方式,组织开展主题式教研,主要落实好三类教研。
一是常态化教研,常规落实有保障。常态化教研每周一次,以年级备课组为主,包年级领导参与指导,教导处随机抽查。主要开展新教材培训、单元集体备课、教材疑难疏通、组内日常听评课、日常检测质量分析等活动。引领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领会新课标精神、熟悉教材知识体系、学会基本课堂教学流程及教学思路,迅速适应教学需要。
二是主题性教研,精准研究有指向。采用项目化研究方式,针对学科共性问题,开展课堂展示+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主题性活动。以课型研究为主线,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围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书写质量提升等主题,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性集中听评课、精品课例观摩、主题讲座、经验交流、教研成果展示等形式,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要求,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大面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是共同体教研,专题研究有突破。借助中心小学发展共同体的力量,积极组织参与共同体各项研讨活动,搭建与与名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践行新课标理念进行深度指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坚持素养导向,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一是继续推进朗读与书法工程。结合学校朗读与书法两大特色项目,采用名师引领、精英培养、优生带动、活动展示的路径不断提升朗读与书写水平。将朗读与书法素养提升与假期实践生活结合、与艺术月展演相融合、与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相契合,突出朗读与书法主题,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素养。以朗读工程推进为核心,加强朗读指导,开展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每天晨读、每节课三分钟经典诵读、每单元主题阅读、每月亲子共读、每学年书香家庭评选等方式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组建朗读社团,举办母语节活动,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以书法工程推进为契机,加强书写能力提升,坚持书写天天练、周周展、月月评,定期组织开展展示观摩活动,全面提升规范书写姿势和书写质量。
二是继续开展学科素养提升工程。以学科素养提升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各学科素养能力点开展教学,组织开展数学小讲师活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开展数学计算能力专项测试,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组织开展语文和英语文字积累运用能力检测,提升文学素养;组织开展一二年级乐考活动,加强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以劳动课标为依据,以落实劳动清单为抓手,课堂上进行技能学习,课后实行劳动契约制,每天进行劳动实践打卡。定期组织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评,组织开展五一劳动周活动,不断完善劳动评价体系。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是继续完善正悦课程体系。立足课程深化,结合校本实情,围绕五育并举的正悦课程,继续开发完善校本特色课程,提升课程品质,有效实施课程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