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危害,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一)应急救援指挥小组:
组 长:刘善树
副组长:王裕封 王晓妮
成 员: 赵圣琴 纪春杰 宁彦来 刘建业 王 琪 周永庆 李 杰 马诗良 刘桂玲 陈艳敏 张家磊
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领导、部署、协调救援工作。
2.按照规定,分工负责,抓好全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事故救援指挥工作。
3.亲临现场,指挥处置突发事件。
4.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5.各成员协助分管领导,抓好分工范围内各学校的事故救援工作。
(二)综合协调组:负责统筹调度
组 长: 王裕封
组 员: 王琪 纪春杰 刘建业 宋亚琪 崔秀玉
(三)医疗后勤组负责医学处置、防护、消毒等
组 长: 王琪
组 员: 宁彦来 谭倩倩 崔秀玉 各级部消毒人员
(四)信息数据组:负责统计报送数据、信息等
组 长: 王琪
组 员: 宋亚琪 各级部负责人
(五)教学调控组:负责调整教学、师资调配等
组 长: 王裕封 王晓妮
组 员: 各级部负责人
(六)宣传教育组:负责信息宣传教育等。
组 长: 王晓妮
组 员: 刘桂玲 张家磊
二、事故监测、报告
(一)通讯联络
学校值班电话:0535-5821287;教育体育局报告电话:0535-5656275;
市疾控中心电话:0535-5642027
发热问诊电话:白天0535-5617978;晚上 0535-5637703
(二)事故报告
1.事故发生后,要立即报告校疫情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组。
2.事故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事故简要经过、病(疫)情情况;
(3)事故抢救处理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4)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救援的要求。
必须严格保护现场;维护好现场治安,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三、疫情应急救援
(一)事故发生后,首先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进行抢救。并立即向市局指挥组报告,市局指挥组根据报告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及上报市指挥部。
(二)应急救援坚持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单位自救及社会援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应急救援工作
1.校指挥小组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2.紧急疏散。后勤保障组配合指挥小组指导、组织师生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迅速撤(隔)离危险区域,同时做好自救和互助工作。
3.抢救人员。救护队伍及保障组要及时、有序、有效的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运人员,要安排可疑病人接受医学检查。
4.危险控制与消除。根据现场检验、监测结果,确定事故危害的性质、危害程度、区域。对可能造成种毒传播的,尽快采取封闭、隔离、疫点消毒等措施,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遏制事态发展。
四、处置要求
(一)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
(二)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五、处置流程
一旦疫情发生,疫情报告人应严格遵守报告流程进行疫情报告。
班主任→卫生室(保健室)→疫情报告人排查→分管校领导→校领导→疫情报告人→辖区疾控机构和局督导室。
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个案或聚集性疫情应分别在2、24、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在同一班级或宿舍(≥3例/周)出现同一系统的相似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等)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由疫情报告人应于2小时内上报。报告内容至少包括发病人数、发病时间、班级分布、主要症状、重症或死亡情况等。
具体处置流程
1.现场处置。在校期间,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干咳、气促、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的师生员工,第一时间督促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立即安排到学校临时隔离室(隔离室不得同时安排不同病例),并报告学校,安排专人陪护,校医进行复测,再次确认体温和症状(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后学生会出现体温变化,学校对可疑情况者要注意询问,如是此类情况,待学生身体恢复常态后进行重测)。如果是中小学生,马上通知家长来校跟进处置,及时安排就诊。同时,记录密切接触者。
2.送医上报。根据前期摸排《个人健康备档卡》信息,结合现场复测和核实情况,做出如下处置:
(1)对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途经史或有与确诊、疑似病例、密接者的接触史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由救护车送定点医院就诊。
(2)无中高风险区旅居史、途经史或无与确诊、疑似病例、密接者的接触史者,学校要采取安全方式送医,并联系家长。教职工出现上述情况学校要采取安全方式送医,并联系其家属。
(3)信息数据组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报告属地疾控机构、主管部门。
注:师生入校时出现情况,参考上述流程,并在校门口设置临时隔离点,供暂时隔离使用。
六、应急启动
当可疑情况者诊断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学校立即启动以下工作:
1.积极配合。要按照卫健、疾控部门的要求,医疗后勤组协助卫健、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等各项工作。信息数据组按规定上报信息,同时通知学校所在地社区、师生居住社区。
2.调整教学。出现上述患者的班级,教学调控组要根据实际立即启动教学应急预案,根据实际调整教学活动,避免与其他师生继续交叉。宣传教育组及时通报情况,开展心理疏导。
3.通风消毒。通风消毒组要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对隔离室及可疑症状者活动过的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4.宣传引导。宣传教育组及时向师生和家长通报情况,加强心理疏导,回应社会关切。
5.后续措施。如果可疑症状者经定点医疗机构排除为非疑似病例,则由其家人接回居家隔离,满足《师生健康复课查验实施方案》的复课标准后方可回校。
七、有关细则
1.离校就诊指引。
(1)前往医院路上,应该根据病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2)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乘车路上需打开车窗。
(3)时刻佩戴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在路上和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4)如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2.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注意事项。
(1)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每天早晚测体温各1次,并记录在册;若出现发热或者干咳、气促、肌肉酸痛等症状,应立即向班主任或学校疫情报告人报告,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学校立即向属地疾控部门报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续相关工作。
(2)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尽量开窗通风,不能自然通风的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被观察人员与家庭成员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至少间隔1米以上距离),有条件的独居一室,最好处于居家位置的下风向。日常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注意手部卫生;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衣服遮掩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专用垃圾桶。被观察人员用过的纸巾、口罩等放置到专用垃圾桶并及时清理,清理前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浇洒垃圾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口。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单独洗涤消毒处理。
3.返校管理事项。
(1)患病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后,班主任(辅导员)应督促其先到医院或社区开具痊愈证明,复课前持医院病愈证明到卫生室复核确认登记,方可复课。若校医复核结论与学生的医院病愈证明不一致,以校医的结论为准,学生暂不返校上课,并遵照校医的休假建议继续休息。校医应与家长做好沟通解释,若家长对复核结论、休假建议存在争议,校医立即将情况报告校领导、属地主管部门和疾控机构,协商后作出是否返校的决定,并通知学生和家长。
(2)凡是病愈或隔离期满无症状人员返校,可安排在上午(下午)第一节课上课后从专门通道入校,由校医(疫情报告人)核查病愈证明、解除医学观察证明等。隔离期限以校医(疫情报告人)掌握的为主,证明辅助验证。
(3)对于已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人员,凡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热、畏寒、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者,应待症状消失后、身体痊愈后方可返校(发热患者需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返校,呕吐腹泻患者需症状消失72小时后方可返校)。因过敏、哮喘等其他原因引起咳嗽症状的,需有医院提供的医学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