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日常管理,落实高效课堂。
1.抓好教学常规。认真落实,认真备课,严格按课表上好课,科学布置作业,实施科学评价。关注学生倾听、操作、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品质。激发学生会学、乐学,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形成规范。
备课要求:
1.充分解读教材。教师的个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和教师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易教易学的个性化教案,体现个人的思考和风格。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十大要素要齐全,课时备课要求详案,不能过于简单。尤其是将复习课、讲评课和个性化修改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着重关注。讲评课,在教研组内扎实研讨,呈现完整的教学环节并附上习题,讲解内容需和习题相吻合。
2.借助课堂助力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推门听课贯穿始终,课堂上关注老师课堂教学的同时会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和教师的融合程度,关注师生之间的高效融合及有效互动,课堂体现深度学习。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内优质课评选和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听评课等活动。
3.加强教学检查。教学领导深入课堂,形成领导听课、评课经常化的习惯,以便随时掌握教学动向。加大教学工作管理力度,经常深入教研组、年级组定期检查工作(检查教案、作业、听课笔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落实体育艺术课程。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体质测评项目化为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中锻炼和训练的具体课程,遴选运动员参加区秋季运动会和常规跳绳踢毽比赛。
二、推动教研活动,分享经验成果。
1.深研课标。本学期起始年级启用新教材,将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入手,开展主题式课堂教学研修。潜心研习新课标理念,研读课程标准,研透用好教材,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整合,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将评价嵌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教学的目标感,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加大各学科教学的思维含量,设计综合性大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引导学生经过多台阶思考、多角度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创造方法。
2.建立三级教研网络。一决策层。分管校长、教导主任负责教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保障日常教学、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在源头的整合,建立合作、共享的教科研文化。二管理层。教研组长负责,制定本学科教科研计划,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评价教科研工作的实施情况。三操作层。由教研组长、主备课人、任课教师组成,积极开展小组通课,把集体备课与反思交流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研活动形成常态,不流于形式。
大组教研间周一次(单周:语文、英语;双周:数学、音体美),教研组内的教研和通课间周一次,各8次,单周教研,双周通课。教研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研讨过程,有中心发言人。教研和通课情况是督导检查的重点,要体现教研和通课是实实在在的在进行研究,教研每周一主题。通课记录内容要涵盖一个单元的所有内容。教研和通课,都要有专门研讨作业设计的专题,有关作业设计的专项内容,一个月一次。
三、落实“双减” 精益求精。
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准设计、布置作业,作业布置做到“精、实、细”:“精”指作业布置要适量,要有质量,禁止随意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甚至惩罚性作业,提倡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实”指作业布置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细”指作业批改要及时、仔细,全批全改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复批,对重点学生要面批面改,强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帮扶。
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四五年级语、数、英三科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周末假期等不超过平时的两倍。教导处每月不定时对所有班级进行作业监控,通过问询学生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作业布置等是否符合规范,实际完成时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形成作业检查报告。发现问题及时约谈相应教师,切实保证给学生减负。
四、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三课”落地。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每周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至少1课时,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驾护航。根据教科研中心要求,推动“三课”基础工程建设,推进我校“1+X”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匠心课堂提质及校本课题增效。深入实施劳动清单“三项制度”(家务劳动契约制、学校劳动竞标制、社会劳动申领制),注重将研学实践与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统筹规划,借助学校“耕读园”劳动基地探索“新劳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