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区万光小学2024-2025学年教学研究活动及成果
时间:2024年09月13日
参加人员:闫玥琪、都佳丽、张鑫悦等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中心发言人:闫玥琪
一、活动讨论
1.学生初入小学对朗读兴趣不高,如何能够提升朗读兴趣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2.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朗读习惯:引导学生完成定时、定量、专注的朗读练习?
3.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节奏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4.如何通过朗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的思维、情感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总结
经过本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提出了如下行之有效的朗读习惯养成策略。
第一,激发朗读兴趣。创新朗读形式:采用角色扮演、配乐朗读、情境模拟等方式,使朗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述朗读对个人成长的好处,分享名人的朗读故事或经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好奇心和向往。
第二,设立朗读目标。明确目标:与学生共同设定短期和长期的朗读目标,如每天朗读10分钟、一个月内读完一本经典书籍等。将目标可视化:将目标以图表或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随时可见,增强动力。
第三,示范与指导。教师示范: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高质量的朗读示范,展示正确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第四,多样化材料,老师可以选取丰富的选材:选择多样化的朗读材料,包括课文、诗歌、散文、小说片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保朗读材料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避免过难或过易导致的挫败感或无聊感。
第五,分段练习分段朗读:将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段落进行朗读练习,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朗读效果。逐步深入:从简单的句子、段落开始练习,逐渐增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第六, 反馈与调整。在学生朗读后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朗读过程中的得失,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活动成果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们围绕“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这一主题,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旨在提升学生的朗读技能,更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现将活动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
1. 朗读技能提升
通过定期的朗读练习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们的朗读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的发音更加准确,语调更加自然流畅,节奏感也得到了加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停顿、重音和语速变化,使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2. 语感与表达能力
良好的朗读习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们在反复朗读中逐渐形成了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赏力,能够更好地感知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同时,朗读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机会,他们在朗读中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准确、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自信心增强
随着朗读技能的提高和成果的展现,学生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增强。他们不再害怕在众人面前朗读,而是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进步。在朗读比赛、分享会等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赞赏和肯定。
4. 阅读习惯养成
朗读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促进了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朗读对于理解文本、积累词汇、拓展视野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寻找阅读材料进行朗读。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5. 班级朗读氛围浓厚
经过一系列活动的推动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班级内形成了浓厚的朗读氛围。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会自发组织朗读活动,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促进了学生们的朗读习惯的养成,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6. 家长反馈与认可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朗读情况和进步成果。家长们对孩子们的进步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纷纷表示将继续支持学校的朗读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为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实施的教学活动,我们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技能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更体现在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上。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良好的朗读习惯将继续陪伴学生们成长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